几回梦里到江南
保定 陶万春
我对江南一直怀有深深的向往。
热爱古诗词也就恋上了江南的美。古人诗词中的长亭水榭、飞檐翅角、青砖黛瓦、粉墙雨巷、小桥流水、舟楫人家,经常在梦里如一幅幅水墨铺展开来。蘸一笔淡淡的江南水,看绿的芭蕉红的樱桃,从此不思故乡,余生愿为江南人。
在这个传统中荟萃了中华文明的地方,似乎暗合着像我这样一个北方人对梦里江南的所有可能中的完美想象。中夏六月,翘首南望,她就像那种新割的蘸了桂花香的芡实糕入口的味道,清雅、淡朴、粘软、锦甜,一不小心,就将你整个融化在它的味道中。
有家园林名拙政
苏州历史久远,经济繁荣昌盛,有天堂之称,但几百年下来,仍是一个小城。它不大肆烙大饼似的扩张,刻意地回避某种大而无当的富丽堂皇,反而以它经年炼就的文气匠心,以重细节的独特眼光,将园林之美发挥到极致,拙政园和留园名列中国四大名园之前两位。
拙政园,是明朝归隐苏州的王献忠,不吝重金请当时的名家文征明一同设计营造的园林宅院。文征明在拙政园不光留下了园林手稿,他亲手种植的一株紫藤,到现在还活得恣意张扬。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比北方的园林更显细致,精巧,灵动。它的山石千窍百孔,视觉上幽秘玲珑,具有瘦、漏、皱、透、秀的天成之美。下雨时,岩滴水涌,同音共响,以真为假,作假成真。园中的不规则池塘里,莲叶碧若罗裙,芙蓉向水,玉菡如雕,荷花有了另一种美。游戏水间鱼,非常肥,重约四五斤,让喜垂钓者手心痒痒。
拙政园的小径,全部以圆润的石子铺砌,有飞翔的蝙蝠,有方孔钱莲花。拙政园中厅堂,轩斋,楼阁,亭榭和廊馆等建筑一应俱全,并且移步换景,令人目不暇接。
拙政园与苏州博物馆和太平天国忠王府一墙之隔。它们本来与拙政园一体,概因王献忠疏于教子,他辛苦经营的一世积业,在他儿子手中已成过眼云烟。
醉在西湖美景中
到了江南,最不能错过的应是杭州西湖。1995年首次到访西湖,正赶上夕阳西下,西北面的半个湖面被夕阳染得一片绯红,像醉了一般,美得人心花怒放。此刻的西湖,更像一个典雅娴静的女子,轻灵飘逸,温婉如玉,配着湖岸如烟的疏柳,伫立不语,缱绻了一帘诗情画意。
环顾湖的四周,堆满了错落有致的青翠山脉。走得累了,寻一柳下长椅歇脚,把个美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远观雷峰塔、保椒塔与晚霞争辉,近处疏柳、锦鲤、乌篷船融化在眼底,一篇又一篇描述西湖美景的诗章在心里涌动。此刻,多想携一缕暖风,饮一杯香茗,吟几首华丽诗词,让自己无欲亦无念,醉在西湖美景中直至终老……
不游虎丘乃憾事
游人到了苏州,主要是冲着享誉中外的园林而来,虎丘往往被忽略,就是旅行社安排的行程,也仅限于坐车远眺虎丘。
山既称丘肯定不会很大,但这虎丘却是吴中的第一名胜。
宋代,苏东坡在此地曾仰天长叹一一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这句话现在赫然印在虎丘门票上。再看景点简介,这虎丘的名胜主要是剑池和云岩寺塔。
剑池的传说来自一对铸剑的夫妇干将莫邪。顺着风壑云泉“别有洞天”的圆门里,看到两侧石崖拔地而起,深锁住的幽深处是状人如宝剑的一池绿水,这便是剑池。
从打着两孔取水处的飞桥上往下看,真的如临深渊,但见“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石壁下布满苔藓,更增添了剑池的玄幽神秘。
云岩寺塔则号称中国第一斜塔,它始建于五代,是砖石仿木结构的一座八角形塔。像意大利比萨斜塔一样,云岩寺塔也会越来越斜。但云岩寺塔已经在这虎丘山上风雨不倒屹立了千年。民坊间传说,要在剑池打开吴王阖闾之墓,云岩寺塔就会严重受损。
深不可测的剑池,与矗立不倒的斜塔,并为虎丘山上千年的风景,也化作成一组难解的谜。
饿出来的杭州味
杭州人爱吃鱼,每种鱼的做法各有讲究,最出名的还属草鱼制成的西湖醋鱼。
西湖醋鱼是道老莱了,其历史须从“宋嫂鱼”说起,到了近现代有所改良,由“焦溜"的半生不熟,改用"软溜",即先灼鱼肉,加入调料煮沸,鱼熟后捞出装盘,再上淀粉勾芡。
那时,西湖醋鱼还只流行于江浙。它成为全国名菜,要归功于1989年上映的电影《开国大典》。影片中有这样一幕:1949年1月,蒋介石等人在西湖边上著名的饭店“楼外楼老本来特别喜欢西湖醋鱼这道菜,这次却毫无心情,难以下箸。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退居老家浙江奉化,由李宗仁代理总统。《开国大典》的热映也让这道菜名扬全国。
西湖醋鱼还有一个特色:不用一滴油。杭州厨师灶上两口大锅,一口锅煮鱼,另一口锅装满烧鱼的汤汁,然后加酱油、白糖、米醋等调料,再勾芡。老师傅们讲,不用油的做法,最能保证草鱼的鲜味和营养。
宋代诗人林升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夏天来了,若身在西湖熏风中,再吃上一口酸甜鲜香俱全的西湖醋鱼,什么歌舞也不及这般惬意啊!
~庚子年闰四月廿一写于府河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