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端午粽子香
保定 陶万春
又是一年粽叶飘香时
门插艾,吃粽子,划龙舟
久违的粽叶香
如期而至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又是粽子飘香时,安然住昔,当北国小麦开镰且天气渐热当口,当江南的黄梅细雨与大地缠缠绵绵之时,端午就这样不知不觉走进了千家万户,粽香也如期飘荡在五月端午之上。千载悠悠的习俗,骤然间,无论城里的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袅袅炊烟,都氤氲在那幽幽的粽叶凊香里。
庚子年闰四月,把个端午节推迟了不少。随着节日的逐渐临近,街头巷尾的粽子摊迫不及待的出现了。在市区恒祥南大街上,路边摆着一个老太太纯手工粽子车,吸引了不少路人。据主人介绍,她的粽子已快递到了日本,让境外的朋友也尝到了中国纯正的粽子。
古时,夏至与端午是两个节日。端午,端,初也,五月的第一个五日,古“五”与“午”通用。
端午节据说起源于上古三代的兰浴。《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蓄兰、颁马。”为什么要蓄兰沭浴呢?“此日蓄采众药,以触除毒气。”《楚辞》因此有“浴兰汤兮沭芳华”之句。
《续汉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荆楚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文,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风俗通》:“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浴兰、悬文,都是为避毒,用五彩丝线绕臂,缠筒,俗叫“续命缕”,为益人命。
综上所述,端午节溯源是为了驱散毒气,保身续命,也为中国人的吃找到了借口。至于后来如何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在下就不得而知了。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人类学笔记里似乎说过,原始人头脑里的世界是个食物化的世界。原始人生存压力大而精力有限,眼里只容得下两种东西:能吃的,不能吃的;有什么要纪念的,非得和吃联系在一起才记得住。
所以,以往吃的传统丰富,说明咱们的祖先情感细腻,且思想深刻。到了经济发达的当代,咱们还停留在以饭局纪事的阶段,说明还没有进化好。
但这个传统的吃也式微。进入大型超市卖场,发现过道上摆放着天南地北的粽子,才知道该端午了。
记得母亲健在时,每年一到这个时候,她都早早筹备起来。从食品店里买来上好的糯米,在马路市场采购苇叶和马莲。母亲将糯米凉水泡上一天一夜,把苇叶和马莲热水煮过,再备些红枣、菜豆等,坐在小马扎上,仪式般地开始忙乎。母亲包粽子一丝不苟,严丝合缝,米再煮也不会散开。夜幕降临了,在蜂窝煤炉上,开始煮粽子,粽子顶层,又放些洗干净的生鸡蛋。待锅大开时,母亲把蜂窝煤炉下方的插板放低,用文火慢煮一夜。天亮了,第二天的早餐就是锅中的吃食,闻着从厨房飘过来的粽子叶清香,我一个劲的咽口水。上桌的冒着热气的粽子,此时饱满得像一个个小精灵,煞是可爱。此时此刻,浓浓的粽子香已经弥漫整个屋子,轻轻吸上一口,便觉得香气沁人心脾。
1998年春天,母亲因病卧床,这样的风味食品没有人做了,经她巧手做出来的美食,只能留在记忆里。曾经很轻易地拥有的粽子、羊肉馅饼、皮蛋瘦肉粥等,当时根本就不知道珍惜。每当端午节,吃着亲朋好友送来的棕子,却怎么也吃不出母亲所包粽子的绵长滋味。对我而言,母亲的味道是世界上最好的味道,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平房居住时,租房子的温州永嘉商人,过端午节是包肉粽子。他们将选好的猪后腿肉切成一寸见方的厚片,再用酱油、姜片、花椒等作料浸泡一夜,第二天将肉片来在糯米中间,上火煮熟食用。这让我头一次享受了肉粽。
南方粽子独立自主,又分江南和岭南两派。浙江湖州的肉粽很出名,影视剧《胡雪岩》里胡的小老婆叫芙蓉,她是湖州人,包得一手好粽子。不过这糯米裹猪肉,油浸浸的,估计吃惯了清淡粽子的北方人,肯定难以下咽。江南,水土肥美,猪肉奇香扑鼻,自然受到了原著民的热捧,其实饮食文化和习惯,才是一种食物经久不衰的原因。再南一点,江西、湖南一带,咸的是红豆粽,肉粽很少见,市面上就有,也要有些心虚地标榜为“嘉兴鲜肉粽”。
内容最丰富的当属广东肇庆的裹蒸粽,当地人简称为裹粽。裹的是绿豆沙咸蛋黄香菇花生米,煮熟了是一种吃法,还可以蘸鸡蛋液煎出一层金黄的脆皮,再撒些葱花而食之。
粽子家族洋洋大观,队伍庞大,没有人统计过有多少种。而粽子家族里的上品是碱水粽,它细密柔韧,香气洁净,多是点蜜糖。地道的广东人,会把它切角晒干,拿来煮糖水,又是一番奇特的滋味。
现在,咱们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粽子四季都有人出售。保定老城有一个清真寺小区,居住着不少回族兄弟姐妹,在他们开的门脸里,常年有粽子和切糕,满足着吃货的味蕾。可话又说回来了,应节的东西一旦日常化,就意思不大了。
北方缺水,又以过节吃粽子为主,大不了家家门前插一把艾蒿,以示驱毒而已。南方声势浩大的赛龙舟,小儿眉心点红,千家万户喝雄黄酒等习俗,在电视上欣赏一下,也算是过节了。
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端午节的粽子、元宵节的元宵和汤圆、中秋节的月饼,及那传承了几千年的风俗习惯,会不会被新生代们摒弃,或被更新潮的过节方式替换。但我们这一代人,仍旧会坚守传统文化这块阵地。
端午节时,我会让妻子学着母亲的样子,包些粽子,再煮上若干鸡蛋,用以思念远在天堂的母亲,在欢愉和泪水中,回味母亲的味道。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又是一年粽子飘香时,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又浮现在眼前,温馨、感动,令人神往。每一方,每一团雪白的香糯、有棱有角的棕子里,藏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馅”儿,那是对中国传统佳节的文明传承,那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由衷的缅怀和敬意,对于我来说,更是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庚子年端午前写于府河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