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怎么来的(17)一枚不收钱
刘洪利
北京是我去过次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对京城人很有好感。有一次我到北京开全国烟标博览会,腰不太舒服,上公交车时有些吃力,一位比我大二十多岁的老者主动给我让座,这在别的地方是碰不到的。正式收藏门券后去北京报国寺市场,我在一位老师傅那里选中了一枚有关周总理的门券,当问什么价时,没想到对方说:“一张券要什么钱。”给我弄的不知所措,要把券归还,老人还执意不肯。把我臊得不敢直视人家,最后连长什么样都没记住,连报答的机会都没了,这是我收藏门券过程中留下的最遗憾的一件事。后来才听说,一张券不要钱是某些券友不成文的规矩。但这枚券当时最少也值十元钱啊,和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就送了,从那以后我对北京人的印象更好了。在交流中也学着他们的风范,别人挑选一张门券我也不要钱。记得有一次刚花十元钱买了一张宋庆龄故居的门券,觉得重复了又想转手卖出去,恰巧有位券友就挑选了这一张,虽然我觉得有点那个,但也没收钱。
从那以后,我挑选别人的门券只看中一枚时,合上册子就走人,以免尴尬。有一次还是在报国寺,高保平老师没带多少门券,主要是来购券的。在他的门券中我只中意一枚故宫全品票,正在犹豫时,高老师直接把券递给了我,也是分文不取。这回我心里有数,虽然当时与高老师也不认识,但我深深地记住了他,以后可以用多买票的方式来回报。有幸以后多次与高老师交流,有一次买了他一千多元的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