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缕玉衣
何锦雄
在西汉南越王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在清理主棺的时发现一件不见于文献记载的丝缕玉衣,当时由于墓室进水,玉衣出土时丝线已朽烂,玉片散乱。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这件玉衣尤为引人注目。刚开始只是发现了成片的玉片,后来经过进一步的发掘,发现这些玉片全部是用丝线编缀,制成玉衣穿在墓主人的身上。墓葬经过了2000多年,丝线全部都朽烂了,墓主人也尸骨不存,因此玉片都散落在地上。而玉衣的下方,玉衣内均放垫有多枚圆形的玉壁。
现场发现的丝缕玉衣给清理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难题,玉片都散落(图一),如果一片一片的提取,很容易造成混乱。后来考古专家们把整个玉衣用石膏固定,转移到室内进行科学清理、记录、有效的编号。用了三年时间,丝缕玉衣的修复工作终于完成。
(图一)玉衣出土时的照片,来自网络。
这件玉衣由2291件玉片组成,分头套、面罩、上身衣、两袖筒、两手套、两裤筒和两鞋共十一个组合体,修复后的整件玉衣长度是1.73米。
整衣的片形及其大小是依人体各部位的不同形状而设计的,以长方形、方形为主,还有一些呈梯形、三角形和五边形。
头套、手套和鞋所用的玉片加工细致,厚薄均匀,两面光滑润泽,边角都有穿孔,以丝线穿缀,里面再用丝绢衬贴加固,
头套顶部缝有一块小玉璧。躯干部位所用的玉片有残留的纹饰,多是利用废旧玉器和边角料切成,故厚薄不一。表面用朱红色窄丝带作对角粘贴,组成菱形网格状的地纹,四边再以宽丝带粘贴成纵横方格,各部位边缘处都以丝织物缝合包边,宛若一套精工细作的高级服装(图二),十分规整,颜色鲜艳,引人注目。
(图二)在玻璃展框内的复原的丝缕玉衣照片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敛服。据《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皇帝死后,用金缕玉衣;诸侯王、第一代列侯、贵人、长公主死后用银缕玉衣;大贵人、公主用铜缕玉衣。而受到皇帝恩宠的大臣、外戚往往也会被赐以玉衣作葬服,以示恩典。而这些玉衣一般由汉廷属下的东园匠制作,东园匠官属少府,主作陵内器物,也就是说为帝、后制作棺椁和准备一些丧葬用品的。当时人们迷信玉有神奇的功用,可以防腐,故用玉衣裹尸,希望可以使尸体得以不朽。
南越国的王是汉朝中央正式承认的异姓诸侯王,按等级,赵眜的玉衣应是银缕玉衣或金缕玉衣,但据史书记载,汉越时的政治关系一直都是表里、名实不一,所以猜测赵眜既不会请求,而朝廷也未必赐予,只有南越国自行制作了。但为什么不用金缕而用丝缕?
真实原因不得而知,据猜测有两种可能:一是,如有些学者研究所指出的那样,西汉时期对诸侯王玉衣的缕质未作严格的限制,刘姓的王也可以使用金缕,但到东汉时期,玉衣的等级就相对严格,诸侯王一般只能使用银缕,特殊的可以使用鎏金铜缕。从南越王墓出土一些保有先代遗风的器物的情形来看,南越国的丝缕玉衣可能更多地是遵循早期玉衣的制度。
二是,丝线材料比金线容易取得,这可能与当时南越王国的丝织手工业发达有关系。在南越王墓中发现了一大批丝织品,一共八大类、二十多个品种,代表了南越国时期丝织业的最高水平,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也很多,墓里各种玉、铜、铁、陶器,多有用绢包裹的痕迹。
据《三国志·魏文帝本纪》记载,玉衣敛尸的丧葬制度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下令废止玉衣葬制,从此,至今尚未发现汉以后有玉衣葬制岀现。
目前,共出土汉代有玉衣的墓葬多达70多座,由于其中大多墓葬遭受严重的盗扰,所出土的玉衣玉片数量不一,又因有些玉衣是用不明织物编缀,故难以复原。
因此,赵眜的这套丝缕玉衣,是目前已发现最完整,能够复原的汉代玉衣中时代较早的,又在形制上不见于官方文献记载的,难得一见的丝缕玉衣,为“镇馆之宝”,故弥足珍贵。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一件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为玉衣丧葬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
(图三)明信片背面
(图四)明信片背面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自1988年落成开馆,门票从最初的1元至现在的票价12元。这三十多年来,门票图案版式设计和票价变更多次,可惜的是“丝缕玉衣”图案从来没有在门票的画面上出现过,连该馆的各种展览请柬上也没见过,也不知是什么原,这样一件重要的文物,馆方不好好开宣传,有点想不明白,或许馆方有什么考量,也或许是我缘分未到吧。
近日在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商店中,见到一枚“丝缕玉衣”明信片(图三)。该片正面是深红色衬底,原整的“丝缕玉衣”在片适中位置,右手右脚附近各有一件玉器,片下面是二行黄色的丝缕玉衣、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的文字。背面(图四)是“广州2010年亚运会申办标志”80分邮资片,左下方有一个陈列室外景的“玉圭形门阙”图,现只能用这枚明信片作资料补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