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 舞 人
何锦雄
玉舞人,是南越王墓出土的文物。这位古代的越女面容清秀,梳着横向的螺髻,身穿交领长袖汉服舞衣,伴随音乐,跳起了颇具楚风的长袖舞,舞姿曼妙。在南越王墓的众多随葬品中,有一枚以圆雕技法做成,正是宫廷舞女身穿汉服跳楚舞的形象,巧妙又完美地集楚、汉、越三种不同的文化于一身。这些玉舞人折射出来的宫廷乐舞文化,更使两千年前的南越国宫廷生活充满遐想。
舞人是专供帝王贵族使役的佣人,身材细挑、长裙修袖、舞姿轻越、飘逸欲仙,所表现舞姿多是社会上层阶级饮宴礼乐、祭祀仪式中歌舞场面的真实写照。
这件玉舞人器件为青白玉雕成,高3.5厘米,宽3.5厘米,厚1厘米(图一),局部有缺损。整器雕工精细,姿态生动,为汉代出土玉舞人中首见的圆雕作品。
玉舞人,蹲式,以圆雕、阴刻结合琢成,头部左侧螺壳发髻,一袖甩过头顶,杏核眼,口微张开似在歌咏。身体曲线极为明显,各部位比例适度,裙、褶、长袖、衣带灵动飘逸,舞姿婀娜(图二),具有飘动感,是典型的越女跳楚舞的形象。从整体看是一件写实作品,极为精美。
(图一)展柜中的玉舞人照片
(图二)玉舞人的正面和背面(网络图片)。
左图:红圈处为头部左侧螺壳发髻,黄框处为束腰。右图:蓝圈处为遗留的管钻痕,紫框处为娴熟的阴刻线纹。
玉舞人的造型多为片状,有的刀法简单,有的刀法精细,唯南越王墓中出土是圆雕,少见且刀法繁化,琢成多姿的玉舞人,有“圆歌宛转激清征,妙舞左右回纤腰”,是玉舞人精绝之作,说明汉代玉舞人雕琢工艺由粗糙向精美发展。
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门票上,玉舞人图案没有单一独立的门票,只是在早年的门票副券上出现。副券上的玉舞人图案,是根据门票衬底着色改变而更换,附和主图衬色(图三之一、之二、之三),并发行过图案相同多种的印色门票。这枚有馆徽“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图案的门票,前面文章已介绍过,这里不作陈述,只展示其中不同3种印色。
(图三之一1)
(图三之一2)
(图三之一3)
另:在早年一枚翠绿色和深红色的门票副券(图四、五)上有双玉舞人图案出现,红色的门票图是券友提供。
(图四)
(图五)
(图六)馆外小广场上的“双玉舞人”塑像照片。
因在早年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门票副券上有双玉舞人图案出现及在博物馆外右侧的小广场上有座红砂岩的“双玉舞人”塑像(图六),故我每次去参观时特别留意查看,想好好欣赏一下“双玉舞人”的展品,但一直没有见到,向值班的馆员咨询,回答是;馆内只有一枚圆雕玉舞人,没有双玉舞人。又问及馆外右侧小广场上的“双玉舞人”塑像代表什么?回答是不清楚。回家后到网上输入相关词搜索,也找不到南越王博物馆的“双玉舞人”信息,一时无答案。但是双玉舞人图案是在现实的门票及小广场的雕塑上出现,是不争的事实,而其中的因由,还须日后努力探寻。
(副券1) (副券2) (副券3)
门票副券上的玉舞人有“单玉舞人”和“双玉舞人”两组图案, 为使大家看清晰些,我将其中3枚副券部分作放大处理,为清楚区别,设(副券1、2、3)编号。
先看“单玉舞人”一组,现选用翠绿色、土黄色(副券1、2)两种。玉舞人右手举至头顶发髻上,左手横于胸前至右手下,长袖下垂,右腿站立左腿向左上翘起,重心在右腿,舞姿飘然拟旋转状,动作非常美妙。
副券上的“双玉舞人”图案,左边舞人立式舞姿,身着长袖连衣裙,右手举至头顶,左手放置于细腰前,长袖下垂,整体以立式舞蹈的形态。而右边舞人以蹲式舞姿(如图二)所示,头部左侧螺壳发髻,一袖甩过头顶,长袖、衣带灵动飘逸。两个玉舞人合在一起,更显舞姿婀娜(副券3),是典型的越女跳楚舞的形象。这个双玉舞人图案与(图六)馆外广场上的“双玉舞人”塑像相拟,但副券上站式舞人在左侧,而塑像上的站式舞人右侧,方向刚好相反。
综观副券上这两组玉舞人图案,构图精美,舞姿飘逸。虽然玉舞人只在副券上作插图出现,但也能充分展示其特有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