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铜鼎
何锦雄
在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陶、铁鼎共51件,多为实用器。这些鼎按器形可分为楚式鼎、汉式鼎、越式鼎三种,以越式鼎居多。其中4件器身有“蕃禺”或“蕃”字铭文的汉式铜鼎极为珍贵。
这件“番禺”汉式铜鼎出土于南越王墓的后藏室(图一),鼎通高21厘米,腹径21.5厘米,扁圆腹,圜底,矮蹄足,鼎盖刻有“蕃禺、少内”等字。
(图一)照片,红圈内是“蕃禺、少内”铭文
古代的蕃、番互通,蕃禺即番禺。番禺为秦朝南海郡郡治,赵佗建立南越国后,定都番禺,当时的蕃禺城大约在今天广州市的中山四路、北京路到仓边路一带,从南越王宫署遗址博物馆中可以看出已经颇具规模。故“蕃禺”铜鼎是广州建城经历二千二百多年历史的最佳见证物(图二)。
(图二)展柜内“番禺”铜鼎的介绍照片
对于番禺的得名,一说是“番禺县有番、禺二山,因山为名”,而主持南越王墓考古工作的麦英豪先生则认为番禺的最初本义为“另外蕃国蛮夷之地”的解释。至于“少内”,本为秦代设置的官职名,主要负责掌管财货,汉代沿用。“少内”铭文说明南越国的官制仿效于中原的秦汉官制。据《汉书》颜师古注:“少内”,掖庭主府臧之官也。应当是掌管内廷财货的官员。
鼎器,最早是一种用来煮食的炊器,后来成为政权地位的象征。从烹饪饮食;墓中出土有鼎、鍪、甑、烤炉、煎炉等烹饪器具(图三),可知当时有煮、蒸、烤、煎等烹饪方式。在30多件器物内还发现有各类动物骨骼,表明南越国时期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烹饪及饮食习惯。出土的许多精美饮酒和盛酒器,反映了南越宫廷饮酒之风盛行。
(图三)展柜内“番禺”铜鼎照片
当年的南越国偏居岭南,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于中原,其铁器等生产工具不少要从北方输入。鼎器与墓中出土的其它楚汉文化器物相融汇,反映了南越国与中原内地的经济贸易交流是较为频繁的,使社会得到安定的发展。
这么多年来,这件“番禺”汉式铜鼎、丝缕玉衣等文物图案,一直没有在南越王博物馆门票上出现,给“票赏南越王”系列写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只能拓宽思路,从该馆印发的简介、明信片、宣传单等资料上入手,寻找切入点。
今年,因全国发生“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出现,疫情持续数月,各地均取消大型的展览活动。在2020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时,广州的各大博物馆通过网络,用云直播,云讲座、抖音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纪念国际博物馆日。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日之际,设计出一幅电子宣传入海报,通过网易、搜弧网络平台,推出“馆长带你赏瓷枕、南越王宴、南越有佳人”等多项节目,用六小时分段大直播的方式开展活动,由学者专家带领“云游古墓”,学习、了解、欣赏文物知识。
这幅电子宣传画(图四),用鲜红和黄两色为主调,上方红色部分如一幅大屏幕,左边“2020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文字是这次活动的主题,标题下是数行白色细小的文字,标明各时段直播的专题。中部是一个黄色的长方框,框右上方有一个插音器件,框下方有个向的箭头。较大的白色“停不下来的南越王”实体美术字分两行占据整个长方框,差点把后面的整个玉佩馆徽遮盖了。框的右边是多组不规则排列的节目内容说明。
(图四)宣传画
下方黄色部分如一个舞台,台的左边有大小两个方形音箱,音箱前有一个青铜尊和一个铜鼎,从鼎的外型看,是“番禺”铜鼎,鼎前一个三脚架,架上一盏射灯(或许是一个投影器)。台的右方,红色边柱前有一犀角形玉杯和铜承盘高足玉杯,玉杯前同样有一个三脚架射灯。
综观这幅宣传画,主题设计色调鲜明,用红和黄两色展示屏幕与舞台的层次感,用射灯的影射效果,打出“停不下来的南越王”大直播的宣传理念,舞台两边的文物,是博物馆日活动宣传的内容。
现用这幅宣传画上的“番禺”铜鼎图案,作资料上的补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