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封泥
何锦雄
封泥是古代抑印于泥,用以封缄的遗迹。古代的印章,在纸发明以前,主要用于证明身份和盖印封泥。盖印封泥这一铭记方式始于西周,止于纸已通行之晋朝。
封泥的原料是柔软、光滑的黏性泥土,制法为取黏性土进行筛选、过滤、冲洗,制成澄泥浆,然后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财物或简册的锁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人们为了保护封泥不易破碎,还发明了封泥匣。
现代人使用密码很方便,一般不会想到使用封泥,尤其是如今的青年人,大多不知道封泥是何物。在历史上封泥的使用很广泛,大凡重要的官方文书、信件等,都用得到。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还有相当复杂的规章制度约束,配合它使用的有专门的封泥匣。
根据专家们的复原,它的使用方式大致如下:首先在文书、信件等封口上打个特别的绳结,置入封泥匣的凹槽中;接着填入湿泥块,把绳结严密地封起来;继而用印在泥团上盖章;等泥巴变干就算是密封好了。
在南越王墓的东耳室出土5枚“衍”字封泥、西耳室出土6枚封泥;其中有2枚“眜”字封泥、2枚“帝印”封泥(图一、图二),后藏室出土封泥15枚。
(图一)“眜”字封泥网络图片
(图二)“帝印”封泥网络图片
南越国封泥以方形为主,横日字形,圆形为辅,以有界格为主,个别有边栏无界格。封泥文字早期秀丽,晚期文字则明显粗壮。
从文献资料看,在始皇帝统一全国后,推行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制度,在文件、书信的传递过程中的封泥由“大”字改为“泰”。“大”字类封泥应为战国秦封泥,“泰”字类封泥为统一后秦封泥。而南越王墓出土“泰官”封泥,一方面表明南越国制度的滞后,另一方面则是南越国还保留了秦时规制,没有彻底跟随汉制。
封泥这个物件,在众多的文物中,它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不点,就算是在南越王博物馆(图三、图四)显眼的展柜里,如不是专业的爱好者,你也会不知不觉间走过了。实话实说,我就是其中一个,因它的体积实在太细小了,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
(图三)展框里玉印前就是“眜”字封泥
(图四)展框里玉印前就是“帝印”封泥照片
幸好6月15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之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做了一场名为《从秦封泥的发现看秦制、汉制、南越制》的精彩讲座。这个讲座提醒了我,是日,在该馆的微博点击浏览,才知小小的封泥和玺印,执政者所持执信也,是玺印蕴含意义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说小小的封泥,关系重大。
(图五)拼接图片
南越王博物馆的门票上一直没有封泥这个小物件的位置,也可惜这个讲座馆方也没有宣传单,连电子版的宣传画也没有。我只好在拍摄的相片上,截取“眜”字和“帝印”封泥图案(图五),拼接一张图片,让大家看清楚一些封泥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