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四)梵净山
胡保平
第三天,6月31日早饭后,我们从铜仁居住的商务酒店出发,前往梵净山景区。
梵净山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第一高峰,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也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区)的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据说翻过大山就是湖南张家界。由于气候温和,光能充足,雨量充沛,无严寒酷暑,这里成为动植物的天堂,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原始洪荒是梵净山的景观特征,云瀑、禅雾、幻影、佛光四大天象奇观,为梵净山添上了神秘的色彩。2018年7月2日,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将梵净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8年10月17日,梵净山旅游区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山榜”。申遗成功后梵净山迅速成为贵州最具人气的网红打卡地。
进入山门要花20元乘坐电瓶车去索道站,然后每人再花160元购买往返索道票,这还不算现在免去的100元进山门票,即使这样,网上预约门票常常还约不上。从半山腰的索道站下来后,还要爬很长一段山路才能上去,为了避免迷路,导游结合自身经验绘制了一幅线路图,分发给大家,并一再叮嘱要量力而行。
贵州的天气真是难以捉摸,看天气预报,每天都是中雨,而实际情况是很少下雨,导游调侃地告诉我们,其他地方是天气预报,而贵州是天气乱报,由于贵州多山,山区小气候多变,所以很难预测。当天早上还是阴天,上山时天空乌云翻滚,乱云飞渡,时而有细丝般的小雨飘落,尽管这样,导游讲你们很幸运了,因为,梵净山的夏季,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都在下雨,直到昨天的天气预报还有中雨,我们提前也都做足了防雨准备。当我们上山后,天气逐步放晴,下山时已经晴空万里。
梵净山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上山的道路很陡,好在都修建成木质阶梯,一点也不滑。经过近一个小时艰辛的攀爬,我们到达了立于山头的一尊奇石,像赞美人而伸出的大拇指,上大下小,形似蘑菇,取名为“蘑菇石”。蘑菇石是许多画家、摄影家艺术作品的题材,也是央视贵州宣传片中梵净山的形象代表。它高约十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已经屹立了10亿年以上,成为造物主赐予梵净山的举世无双的经典雕塑。山顶的风很大,温度也不高,在云雾朦胧中,确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从蘑菇石出发,向左是红云金顶,又称新金顶,向右去是老金顶,但大多数人都喜欢上红云金顶。我们先下到普渡广场,这里有一座宏大的寺庙建筑,名为承恩寺,是梵净山顶寺庙群的主体建筑。明初,明朝政府在梵净山地区开采朱砂与金矿,派有官员督办。由于梵净山风光神奇,佛教在这里逐步兴盛起来,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故正式得名“梵净山”,梵净乃“佛教净界”,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的“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佛教文化为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
红云金顶拔地而起,垂直高差达百米。上半部一分为二,中部裂缝为金刀峡,上有天桥联接,两边各建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由此印证现代佛(释迦牟尼)向未来佛(弥勒佛)的交替。晨间红云瑞气常绕四周,由此人称红云金顶。攀登金顶,需从右侧沿着绝壁上凿出的狭窄石蹬,借助铁链,手脚并用才能攀援而上,坡度有七八十度,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前两年还发生过游客坠崖的事故。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喜欢爬山,此后足迹几乎走偏了国内的名山大川,而且爬泰山、华山、黄山都是要徒步攀登,不喜欢做缆车。如今年龄大了,加之今年春季三个多月的腰椎间盘突出引发腰腿疼,虽然基本好了,但心有余悸,爬山开始发愁了。在导游和夫人的劝说下,我放弃了登顶的打算,在普渡广场等待同伴们下山,并顺便游览了普渡寺的大殿。同伴们回来说,虽然攀爬很辛苦,但当登临绝顶时,俯瞰众山小的一刹那,你会忘掉一切辛苦,感到的确很值。
在下山的路上,回望红云金顶,当一片乌云飘过,露出金顶的雄姿时,观景台上发出一片欢呼声。
在这里虽经多方努力,却没有得到景区门票。
景区标志石
索道站
路线图
木质阶梯
大拇指
蘑菇石
山路上
承恩寺
红云金顶上
回望金顶
苗族青年
进山大门
山脚食府
请关注贵州行(五)黄果树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