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七)遵义行
胡保平
贵州的生态环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绿水青山一路相伴,植物茂密生态优良,加之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千姿百态,以及随处可见的飞泉流瀑,让人流连忘返,然而我最向往的则是贵州的红色景点。在出发前我就在网上查询了各种攻略,本以为像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著名景区,应该有很方便的红色线路组团,结果却发现并非如此。去遵义倒是很方便,坐高铁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但去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土城就费劲了,二百多公里的行程,没有高铁,只能乘坐大巴前往,如果参团两日游,行程还包含了多处自然景观,而且要在外地住一夜,因此,我们决定自由行。
7月4号上午,我们乘坐高铁来到遵义,安顿好住宿,吃过午饭后,就前往遵义会议纪念馆。纪念馆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子尹路96号,1961年遵义会议会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11月,毛主席亲笔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这可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为革命纪念地唯一的题词。会址房屋原为国民党军第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建筑物由主楼和跨院两部分组成。遵义会议会议室在二楼,是一间长方形的房间,面积只有27平米。可惜现在已经不让上去参观了。
在旧址的附近,一栋现代化的场馆十分气派,这里是遵义会议陈列馆,造型为仿遵义20世纪30年代民居特色的二层建筑。进入大厅,二十位当年参加会议的中共领导层及红军高级将领的塑像一字排开,场面恢弘大气。展览采用室内空间布局、平面展示、模型展示、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灯光设计辅助等手段,以编年体的方式,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在贵州转战的经历。展陈内容以长征为主线,分为“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转战贵州,出奇制胜”;“勇往直前,走向胜利”;“遵义会议,光辉永存”等五个部分。突出遵义会议的主题及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的史迹。
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一次扩大会议,由于当时和共产国际联系的电台损坏,只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遵义会议主要作出四项决定:1、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是毛主席被排挤三年后第一次重返决策层。2、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4、取消了顽固执行左倾路线的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是下最后决心的负责人。会后不久,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随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又称军事指挥小组),周恩来任团长。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在观展中,我认真观看了有关史料,尤其是遵义会议之前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及此后的遵义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等资料,进一步理清了遵义会议的前因后果。领悟到湘江战役后,红军遭遇了重大伤亡,由长征初期的八万多人,锐减为三万多人,如果不是毛主席坚持西进贵州的正确主张,按照原定路线向北行进,红军将进入蒋介石布好的口袋阵中,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毛主席是怎样从“靠边站”逐步进入决策层的曲折过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与遵义会议会址毗邻。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实际上是一个天主教堂,整组建筑,系“罗马式”建筑。它的两侧是一排排圆拱的雕花窗棂,镶着五颜六色的玻璃。中央红军攻占遵义期间,红军总政治部机关即设在这里。红军二占遵义,毛主席曾在这里给红军干部传达遵义会议精神。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后面,整个一条街被称为“红军街”,
红军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秦邦宪(博古)、李德住处等多处旧址密集排列,星罗棋布。在后面的山头上,还建有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等纪念建筑,由于我们还要前往娄山关,所以没有登临烈士陵园。
下午四点多,我们包车前往娄山关游览,娄山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遵义、桐梓两县的交界处。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歼灭黔军四个团,攻下了娄山关,揭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转折点,那么娄山关之战则是红军在军事上战胜敌人的起点。从此,红军战斗过的娄山关,便成为黔北著名的革命纪念地。我们登上了景区最高处,眺望千峰万仞,重崖叠峰,遥想当年攻克险关战斗的艰辛,吟诵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豪迈诗篇,如今这首词的毛体行草手书体,放大镌刻于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彰显出雄关声色。1985年,为纪念遵义会议五十周年,在东北侧石岩上制作了大型摩岩石刻“娄山关”,由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字径2.3米,笔力雄浑遒劲,阴刻描红,辉映于雄关青松间格外醒目。
由于我们返程时游客中心已经关门,眼看这里的门券已无法搞到,谁料想,同行的一位朋友,硬是从下山的游客手中,要到了参观券和观光车票,真是让人喜出望外。
纪念馆门前
会议旧址
旧址院内
陈列馆
大厅群雕
长征前期的领导人
参加会议人员
红军街
总政治部旧址
教堂内部
娄山关大型雕塑
红军战斗遗址
登高俯瞰
摩崖石刻
《忆秦娥·娄山关》
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券
娄山关景区参观券
娄山关观光车票
请关注贵州行(八)四渡赤水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