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读 书 生 涯(上篇)
沈剑勇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老一代革命家、文学家,无一不是好书之人。孙中山是勤奋学习的大师,在早年的革命生涯中,虽然流亡日本,但书籍常伴其左右。他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鲁迅提倡“随便翻翻”的读书方法。郭沫若为文学创作而勤奋读书。这些,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读书经验和方法。
回顾自己的一生,从小学到中学,也不过读了8年的书,在那特殊的年代,从没书读,到找书读;从有书读,到挑书读;从书籍越读越厚,到书越读越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漫漫的读书生涯,使我认识到: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让生活更快乐,让工作更美丽。
孩提时,在摊位读小人书的我,就一直被苏秦“头悬梁,锥刺骨”的苦读精神,岳飞和杨家将的“精忠报国”的精神激励着。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与书籍的不解之缘。在那特殊的年代,自踏上工作岗位,无论出差,还是开会,哪怕看见破损的旧报纸,我也会抓起来如痴如醉地读,读书成了我工作和生活中的第一需要。
进入企业,我还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子,中央文件直接下发至基层党组织。下发的带有大红字标题和红色印章的俗称“红头文件”。由于工作关系,这些文件由我负责登记送审传阅归档,那时在没有书读的年代,而我饶有兴味地把“红头文件”一字一句当作书来读,每次阅读都是很有兴味的。
那时,我所在的单位成立了青年学马列主义小组,我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怎么办》、《论权威》等几十本马列主义著作,语言深奥难懂,只能一知半解。我真正意义上读的第一本国内的书是《沸腾的群山》,国外的是《苏修短篇小说选》。后来也有机会读到内部发行的书籍,如前苏联元帅朱可夫的《回忆和思考》、《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前苏联作家的《他们为祖国而战》以及《第三帝国的兴亡》等。在那个的年代,通过阅读各类书籍,使我通过书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犹如一棵干枯的小草,遇到了久违的甘露。从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到屠格涅夫,从法国的巴尔扎克到美国的马克•吐温,我把世界文学名著逐一拜读。读书,让我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之中,读书,让我的生活更精彩。当外国的通俗小说充实到中国的图书市场。日本作家森村诚一的《人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野性的证明》,让我读的如痴如醉。《人性的证明》改编的电影《人证》,在中国家喻户晓。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推理小说作家克里斯蒂的作品,扣人心悬,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为了取得华东师范大学自学考试文凭,我将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从《诗经》,三国的“三曹”直到唐、宋、元、明、清的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文天祥、龚自珍等,这些名家的代表作品,我都一一学习了。读书让我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从孩提时算起至今已有50年多年了,书籍始终陪伴着我,激励我成长。
读书,是聆听大师的教诲;读书,是同高尚的人对话;读书,是品尝一杯醇香的美酒;读书,让我工作更美丽;读书,使我衣带渐宽。同时,实践证明:读书难,坚持读书更难,读到“高级”阶段难上加难。读到极致,方显孤独。 但是,读书使人清醒,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严谨。在我的读书生涯中,从政治、哲学、军事、文学、历史,我无书不读。读书,丰富了我的人生,使我懂得人生的价值。读书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