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君来并观大佛
罗斌林
说起大佛,许多人会立刻想到四川乐山大佛,甘肃敦煌石窟大佛,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大佛,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大佛,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大佛,甚至还有重庆大足宝顶和北山石窟大佛等等全国著名的大佛。殊不知在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太原也有大佛可观,虽然名不见经传,不能与诸多著名的大佛相媲美,但也绝非等闲之辈。说起太原蒙山大佛,就连本地很多百姓也不明就里。故在此做一简单介绍。
蒙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9年),原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 蒙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论高度,蒙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现在呈现在游人面前的蒙山大佛通高为4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总高度大约46米。比史籍的记载有所降低。2008年10月7日蒙山大佛正式向公众开放。
蒙山大佛全景图
如果您看完蒙山大佛后意犹未尽,尽可驱车前往距大佛西南方向,十多公里的天龙山石窟再去看“大佛”。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后人就习惯地称之为天龙山了。冯玉祥于1920年(民国9年)冬,在山上暂住时所题:“穷苦同胞之得救,其所途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惟此二事。
石窟群分布在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有东魏,北齐、隋、唐开凿的24个洞窟,共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分列于东西两峰山崖之间,绵延1公里有余,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宝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十大石窟中排名第六。天龙山石窟以技巧的成熟、饱满和表现感情的细致,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
天龙山石窟“漫山阁”
天龙山石窟群局部景观
天龙山石窟唐代开凿最多,达十五座,可以第9窟“漫山阁”为代表。这是一座上下两层的大窟,上层有8米高的弥勒佛倚坐像,局部虽有毁损,但仍是天龙山石窟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尊石雕塑像。下层,观音立像高达十一米,形态生动,姿态优美,身披璎珞,罗纱透体,体态丰满,薄软的罗纱质感清晰,是天龙山石窟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尊雕像。
“漫山阁”复建以前的露天大佛全景
“漫山阁”内下层大佛内景
看完天龙山石窟“大佛”,可能觉得这里的佛并不够“大”,但是绝对感觉值得来此一游。相信大多数人会企盼再一次来到天龙山石窟,细细品读这座“东方雕塑艺术宝库”,中所包含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离开天龙山后劝君再去看一处“大佛”。这尊大佛别有风采。这尊“佛”就是堪称“太原八景”之一的“土堂大佛”。 此佛位于太原市净因寺内,俗称"大佛寺"。位于太原市西北25公里的土堂村,西依峭崖,南与崛围山毗连。寺依山而建,,坐北向南,西倚崛山,东临汾河,古柏参天,杂树交荫。碑文记载,汉时土山崩坏,裂陷成洞,洞内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传为山崩佛现,乃佛教净土之因缘,故在此建寺。“大佛寺”始建于金泰和五年(1205年),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重建,“土堂大佛” 就坐落在大佛阁内。佛像为土雕佛,高约10米。大佛慈祥的盘腿而坐,双目微微张开,双耳垂肩。后来,镇守太原的北齐皇帝为大佛建起了一座门楼,将大佛连同大佛所处的窑洞一起保护了起来,一直保存到现在,成为晋阳最为完整的土雕大佛。如你细细观看,窑洞围绕大佛上方,成一椭圆形,洞顶是栩栩如生的佛教画像,线条优美,一直连到窑洞洞壁,期间祥云环绕,飘飘欲仙。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在此提醒大家,千万别忘了这可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土雕大佛”。
“土堂大佛”真容
自此,来并州看大佛之行可暂告一段落,看完这三座“大佛”请各位被邀请的朋友谈谈自己的感想,这一次旅游觉得您有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