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钱带你游外庙(16)
鼎盛时期的辉煌见证
承德 钱宝林
须弥福寿之庙山门外的这块碑上刻有章嘉活佛所做的规定:“凡蒙古扎萨克等前来瞻礼者,王以下头等台吉以上及喇嘛,准其登红台礼拜,其余有官职者只许在琉璃牌坊瞻仰,余概不准入庙门。”这就是皇家寺庙规格最高的表示。
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历时一年多,跋涉万里来到承德为乾隆皇帝祝寿。一年的时间,乾隆皇帝亲自指挥,举全国之力快速高质量地建成了这座豪华的班禅驻锡地。庙门南向,恭刻御书额曰“须弥福寿之庙”满汉蒙藏四体书。所谓“扎什”是“福寿”之意,“伦布”是“须弥山”,藏语的意思是“吉祥的须弥山”。
它占地面积为37900平方米。整个寺庙的平面布局和主要建筑具有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特征,即“都纲及寝室,一如后藏式。金瓦应日辉,玉幢扬风舞。”(乾隆《须弥福寿之庙碑记》)主体建筑位于山脚下,明显的中轴线贯穿南北,总平面不是严格对称,而是成纵深的均衡布局。从须弥福寿之庙总体建筑格局上看,是典型的藏式寺庙,但某些建筑个体和细部装饰上,又是汉族的风格。另外,这座寺庙还有一般寺庙不具备的特征,那就是寺内设云步踏跺,栽植古松古柏,这就形成了园林式的寺庙,寺庙式的园林。
我们来到碑亭。碑亭内有乾隆御笔题额“智光普照”,意思为佛的智慧之光普照世界。碑亭内立有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御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碑一通,通高8米,宽2.5米,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碑文中记述了从顺治到乾隆的文治武功传统,宣扬了边疆少数民族拥护清政府,特别是六世班禅自愿前来入觐,表明了清政府与西藏的密切关系。碑身正面四边为14条龙戏珠二方连续,两侧是龙戏珠石雕,碑首为二龙戏珠,中间是篆书“御制”。碑身之下是一巨大的龟形石雕赑屃,又称之为龟趺,长4米,宽3米。
龙生九子,赑屃能负重,赑屃下面是海波纹,四角雕有四海兽。
碑亭向北,沿曲折石阶登上月台,一座三门四柱七楼式琉璃牌坊突兀其上。上面有云龙等图案组成的饰件,光彩夺目。三门之上有绿琉璃额枋,中间为“一统江山”图案,正面中间嵌乾隆题白玉匾额“总持佛境”,意思是佛居住的胜境,统领天下万法。牌楼前两侧置石像一对,雕刻精美。
过了琉璃牌坊,就是大红台了。它的实际颜色是紫色,象征吉祥、高贵、权力,由围绕妙高庄严殿的三层群楼组成,都纲法式,形成封闭的院落,营造出庄严肃穆的宗教氛围。
进入门殿,明间两侧墙面悬挂四大天王画像。东侧供奉大日如来和无量寿佛,西侧供奉四臂观音、大日如来、文殊菩萨。
这里,我着重讲一下大日如来和四臂观音。佛经讲,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应化身,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属应化身佛,他的报身是庐舍那佛,法身是毗卢遮那佛,也就是大日如来。为什么叫大日如来呢?以世间太阳为例,日出时,阳光遍照大地,无分富贵、贫贱,对大地万物众生平等普照,就和康熙皇帝说的一样“奉三无私”(即天、地、日月)。那为何要在“日”前加一个“大”呢?是因为太阳的光照仍有阴影及死角,它无法照及覆盆、暗室及地下等处,而佛德却能照遍一切处,无一众生不接受其普照。此佛光不生不灭,亘古常衡,遍十方法界,故称“大”日如来。
再说一下四臂观音。四臂观音是雪域西藏的守护神,藏人由老至幼家家户户,皆吟诵其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广大藏蒙佛教徒还把达赖喇嘛奉为观世音的化身。四臂观音舆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合称三族姓尊.代表大悲、大智、大力,为密乘行者人人必修的法门。常见的四臂观音有两种,分为寂静相和愤怒相。班禅行宫这里供奉的是寂静相。 寂静像的四臂观音像造型优美,他一头四臂,身色洁白如月,黑发结顶髻,头戴花蔓宝冠,以阿弥陀佛为顶严,着大环耳饰、项饰、胸饰、手镯、脚钏等珠宝八饰,面相丰满,柳叶细眉微微弯曲,双目微闭,自然下视,小口紧闭,表情呈慈悲像。主臂两手于胸前结合掌印,捧摩尼宝珠;另外两手之右手持水晶念珠,左手拈八瓣白莲花,以菩萨慧眼凝视众生,凡被其观者尽得解脱。观音身着天衣,全身用花蔓装饰,左肩穿戴有动物的皮毛(母鹿的皮毛),象征伟大的慈心与悲心,也象征永远不再落入三界轮回之中,并且不进入个人解脱的涅盘。身发极大五彩光,明朗照耀,结跏趺坐于莲花月轮上。如修此尊,易得佛力,实现后生投生极乐世界的愿望。
我们来到妙高庄严殿。此殿如同须弥山一样高大庄严。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殿的东侧为六世班禅讲经时的宝座。殿中间前面供奉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现在殿内摆放的五供八宝珊瑚树都是原物,珐琅塔、铜塔是伪满时期从避暑山庄调拨过来的。二楼正中供释迦牟尼像,佛像两侧是其两大弟子,老者是摩诃迦叶,青年人为阿难陀。三楼原供三尊木质密宗佛像。
此殿正面上方悬挂乾隆御书“宝地祥轮”左右有楹联“
震旦现香林,人天欢喜
耆阇开宝纲,龙象总持
联语意为:佛教圣地,人天共喜。崛山开建宝寺,法力大如龙象。大殿内还有四幅楹联请大家欣赏,分别为:
其一 开大般若台,朗照宗镜。
具妙庄严相,深护法云。
其二 证三摩钵提,圆装七宝。
超六波罗密,座涌千花。
其三 圆镜照三千,是空是色。
妙香闻二六,即佛即心。
其四 妙曼拥珠城,庄严俱足。
芬陀承宝盖,福慧圆成。
以上这些楹联的意思,我就不过多解释了,大家可自行揣度。
出了妙高庄严殿向北进入北殿。北殿内供佛祖释迦牟尼、四大天王以及十六罗汉。
回字形群楼分别供奉阿閦佛、七尊药师佛、七祖佛、尊胜佛母、白伞盖佛母,还有一转轮藏和一开花献佛教用具。
下面,我们从北殿后登上假山去金顶参观。
我先介绍一下六世班禅的住所——吉祥法喜殿。它又称住宿楼。
此殿在大红台西北角,殿内原供释迦牟尼佛像一尊,东西稍间是班禅会客厅和寝室,楼上是做佛事的殿堂,原供银质班禅像。殿内陈设五供八宝,各式佛龛等金银玉器,琳琅满目,富丽堂皇。所以,又有金殿之称。六世班禅曾在此殿接受蒙古王公贵族的礼拜。
我们来观赏金顶。妙高庄严殿顶为重檐攒尖顶,上覆鱼鳞状鎏金铜瓦,屋脊呈水波状,四条屋脊各置行龙两条,一条向上,一条向下,共八条金龙,每条重约1000公斤。四条躬身翘尾鎏金铜龙,鼓目生威,仰天遥望,趋向中心宝幡,体现了天下大一统的思想。
昂首向外的四条龙爪牙锋利,欲势腾空,向着无穷的宇宙空间,体现出无限的空间意识。这是静止的造型艺术蕴含巨大动感的典型实例。再看鎏金顶,它是由经幢子、宝顶、瓶、钟、轮、莲六部分组成,分别代表显密二宗、不动金刚、宝源佛、不空成就佛、大日如来、无量寿佛。在金顶之下的梁角处有藏传佛教的摩羯鱼,摩羯鱼后插有八把宝剑,传说是“菩提八枝”。“菩提”是正觉的意思,喻宗喀巴成佛。
乾隆皇帝题额的四种文字妙高庄严殿。
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九月的奏销档记载:“……须弥福寿之庙都纲殿楼铜瓦俱照布达拉庙一样镀金二次。……共需用头等金叶一万五千四百二十九两八钱五分四厘。”由此可见,乾隆皇帝为维护与西藏的关系,是不惜财力的。
从妙高庄严殿大红台向西北方向远眺小布达拉宫。
往日的辉煌的御座楼现如今已是残垣断壁。
在大红台东,建有连续重层红台,名为“东红台”,又称“御座楼”。原为乾隆来此休息之所,外观门窗与大红台基本相同,御座楼北殿门额为“南无阿弥陀佛”,殿内有楹联两幅:
一、到来佛相原如是,
静处尘心那更生。
二、功德无边复无量,
因缘非色亦非空。
南殿有条幅:
现法化报身共依圆觉,
摄闻思修教遍示妙明。
西殿有条幅 象法涌祥轮西方霞旦,
智光腾宝炬海藏天宫。
客堂题额“万法宗源”,楹联:
便有香风吹左右,
似闻了义示缘因。
在大红台北面中轴线上,是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又合称“万花仲院”,原为班禅六世弟子的住室。院平面呈凸字形,外观为一白台形式。庭院北面是万法宗源殿,面阔九间,进深三间。殿前为中庭,东西两侧有深一间的廊庑。南面正中三间,又向南突出二间之深,称“金贺堂”,前间单层,后面两层,都是平顶结构。
琉璃万寿塔巍踞于须弥福寿之庙中轴线最北山巅。建在方形基坛上,坛上再承以八角形须弥台基。台基上装有石栏杆,南面设踏步上下。塔身为八角形,共七层。底层具有广阔的木廊,廊上覆以黄琉璃瓦,上面设有八角形平台,平台周围又有石栏杆。各层塔面用绿琉璃砖砌成,壁面上饰以精致的佛龛和佛像。塔身色调雅而不俗,轮廓清晰,结构美观,在两侧白台衬托下,显得十分秀丽。
须弥福寿之庙和上一期介绍的广缘寺都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筑完成外八庙最后的寺庙,而须弥福寿之庙不论从历史价值还是建筑艺术价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汉藏建筑艺术融合的一个典范,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
班禅行宫到此游览结束。
2020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