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网站同行》(12)
集券路上,有你相伴
苏州 顾宗玲
券研网十五岁了,在她四岁时,我们牵手,从此,共度好时光。
因为爱好,所以投入。回想自己1989年加入苏州门票协会以后,为了尽快提高自己集票和编组专题的能力,曾多次和券友南征北战,积极参加各地的门票展会,除了交流门票,更关注的是参展的专题,希望通过观赏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组题水平。但在展览现场,局限于时间,往往不能细细浏览,遗憾于走马观花。而在自己集票组题中,收集到心仪的票品,有了新编的专题集,很希望向朋友显摆,也往往难以实现。有时朋友问我,你集的门票、编的券集能不能输到电脑里展示给大家看啊?当时的回答是——没办法。但在康立群老师把券研网推荐给我后,情况有了彻底的改变,从此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广阔无垠的集藏天地,网站老师们的辛勤耕耘,让这里生机无限。
一、相约券研网,摄取正能量
在现今站点遍布的网络世界里,良莠难辨,真假难分,要寻觅一片纯净的天地,好难!有幸加入券研网,倍感神清气爽。这里,有阳光,有新鲜的空气,有温暖的情愫。这里,聚集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爱国、爱人、爱已,好学、快乐,向上。这里,展示的文章,交流的券集,虽少阳春白雪,但却是道近易从,开卷有益。这里是展示的平台、学习的园地,是集券爱好者的乐土。
自加入券研网后,多年来,每天的浏览,已成为我生活中的必修课。平日里,除了寻常的一日三餐,上券研网,则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感谢网站站长,以身作则勤奋打理;有劳各位撰稿作者,美文佳作源源不断;辛苦各位编辑老师,页面资料天天更新。于是就有了页面文章千日不重样,每天新鲜感,让券研网的魅力凸显。这里,有社会脉动的传递,可与之同频共振;这里,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券友们打开现代文明的窗口。特别值得称道、难能可贵的是,网站没有铜臭味,偏具人情味。入网以来,在券研网这个大家庭里,自己所做的实在太少。比较而言,网站却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我曾多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真是问心有愧。但我会继续努力,为网站——我们共同的家园,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二、相约券研网,“充电”学习忙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于已是老年人的我,要跟上时代节拍,真有应接不暇之感。唯有迎头赶上,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回想当年,曾经希望能在网上看到门票和券集展示的愿望,终于首先在券研网上实现。在陈明新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我的门票券集处女作《大运河畔的名人史迹》得以上网展示。自2010年起,又有幸得到陈老师的网传身教,投身学习制作电子版券集。通过不断的琢磨、实践,终于初步入门,有了第一部券集制作的成功。之后,一鼓作气,多次在网上展示新作,并制作成实体版参加各地门券展览。凭借网站这一平台,我至今已有一百多篇习作(包含券集)展示,这也是自己入网之初未曾料及的。
我的处女作券集 我的首部电子版券集
券研网上各位老师关于门券文化的研究文章,将单纯的集券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门券集藏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指导性作用。老师们独到的见解,全新的观点,为我的集券活动理清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券研网上展示的各位券友的券集,佳作不断,各有所长,是我制作券集最好的学习范本。我会在初步浏览之余,再择其善读之,欣赏学习,细细品味,其乐无穷,并从中汲取营养,对我的启发帮助极大。
近几年,随着网站功能的越来越完善,尤其是和手机接轨后,可随时随地上网浏览。券研网的篇篇大作,一手在握,方便至极,学习的渠道更畅通了。
三、相约券研网,欢聚在一堂
与券研网的结缘,让我结识了更多的良师益友,集券道上,有了更多以诚相待的同行者。在衡阳和平遥的门券理论研讨会上,我曾聆听过多位老师发表的论文和热烈的发言;每天在券研网网页上,我欣赏佳券和券集、浏览美文和诗篇,和师友们分享各自的收获和快乐。在靴城保定的大旗杆下、在秦皇岛北戴河海滨、在平遥的古城墙旁、在湖湘文化胜地石鼓书院、在芷江侗乡的旅途中、在同里古镇的三桥上、在姑苏的小桥流水畔……我曾和券研网的朋友们欢聚。短暂的时光,却留下永恒而美好的记忆。
保定记忆(2010年5月)
相约秦皇岛(2011年9月)
相聚在平遥(2017年9月)
十年来,我曾多次得到券友老师们珍贵的馈赠,这些心血凝就的书籍、报刊,历久弥新,久读不厌。更有那,《券海扬帆》到我家带来的喜悦。逢年过节时,网站的每一句祝福,券友的每一声问候;平常日子里,信件、券刊的往来,券品、邮品的互赠,这所有的桩桩件件,传递的是真情,分享的是友谊,让我从中感受到暖暖的券情。藏友老师们乐于奉献、乐于分享、乐于助人的精神,更令人钦佩,值得我学习。各位新朋老友,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有你们,人生更多彩!
集券天地广,神州同好聚一堂。券中日月长,券友情谊心中藏。相约券研网,平凡生活乐趣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