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网站同行》征文(13)
“券研网”带给我的新启示
太原 罗斌林
我是一名旅游门券收藏爱好者。收藏门券前后断断续续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实际上二零一三年退休以前,我所谓的“门券收藏”也仅仅是把收集到的门券插入册中“藏”起来而已。虽然以往偶尔翻一翻网页,也仅仅限于浏览而已。退休后除了整理门券进行分类外,还有了更多时间在自己喜欢的“券研网”上寻找所需。
当打开券研网,首先跳入眼帘的智友论坛、券坛史料、券集园地、券藏研究、券刊大观、券藏百家、诗词乐园等专栏特别引人瞩目。仔细阅览发现信息量极大,其中的藏家专论、藏家访谈等栏目中的很多内容,更是我梦寐以求的知识所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原因没有多余时间系统的收集门券,后来发现已经错过了许多收集系列门券的最佳机会,再想要补齐已完全不可能,原因一是没有了票源,二是即使有票也是天价,作为工薪阶层来讲只能是望洋兴叹。既然已经没有可能系统的集藏门券,那么我的门券收藏出路又在哪里呢?这些困惑纠缠了我很长时间。正是“券研网”给了我最重要的启示。
旅游门券在收藏界中只是一项新的收藏品,在众多“高、大、上”藏家的眼中可能只是一纸画片,没有什么收藏价值。正是“券研网”的门券收藏家们许多论述纠正了这种认识的片面性。“单就一张门券而言,充其量只是一件现代藏品,其包含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如果将一枚枚门券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编辑成展集,就会变成一种文化载体,其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会非常丰富。不仅能够展示伟大祖国的壮丽河山,而且能够见证旅游发展的蓬勃进程…”。专家的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它为我找到了今后门券收藏的方向,我心情豁然开朗,正可谓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由于我的职业是搞建筑施工技术的,因此对建筑有着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对中国的古建筑更是喜爱。虽然对古建筑施工技术不甚精通,但对宏伟的中国古建筑是情有独钟的。自从收藏门券起始,由于喜爱因而陆陆续续积攒了不少关于各类古建筑的门券。在整理时我发现众多的旅游景点中,各地古建筑系列的门券琳琅满目,题材众多。这些门券画面虽然各有千秋,但仔细琢磨却有许多共性的内容,于是我着意购买了许多关于古建筑知识的书籍,结合着整理成类的门券,从门券内涵中学习知识,组集古建筑门券专题,翻新了我的门券收藏之路。
由于新知识的及时补充,几年来我先后组集了《古建筑顶檐的分类及等级》、《中国古建筑“门”的艺术》、《古建筑中的牌坊和牌楼》、《中式建筑六大门派》等四个展集,一百三十多个展片,编辑门券四百多枚。虽然制作水平极其有限,其中还有一部展集已经参展完毕,同时也收获了好的建议和评论。其余的待改进以后有机会时再逐步展出。通过制作专集,从中学到很多以前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充实了自己的大脑,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这一切都与“券研网”是分不开的,在此我衷心的感谢网站的各位老师们,是你们在这个平台上为我们杨帆起航,驶向知识的海洋。
祝“券研网”越办越好。
附图:《中国古建筑顶檐的基本种类》
(一)重檐庑殿顶
(二)重檐歇山顶
(三)单檐庑殿顶
(四)单檐歇山顶
(五)悬山顶
(六)硬山顶
(七)卷棚顶
(八)攒尖顶
(九)盝顶
(十)十字脊顶
(十一)盔顶
二零二零年十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