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岁末,由保定郭林生先生发起由“券研网”编辑部组织领导的有奖征联活动,唤起了许多券友的兴趣,大家积极跟帖应对下联,形成了不大不小的写联热,本人余兴不减,不揣浅陋,于是说说关于写对联的事。
对联,也叫对子,联语,楹联(楹,厅堂楼阁中的柱子),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诗词中的律诗里常嵌有一副或两副联语,通常在诗的第三、四句或第五、六句里,使得诗歌更加生动严整,富有韵味。如唐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便是。早在古代《诗经》里已有联语的出现,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一种华丽的文学形式)里句子更是 “奇偶相配 ”。后蜀国王孟昶的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一般认为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明清时期,对联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联的应用范围很广,人们用联语祝寿、婚庆、哀挽、题赠等等,并用它写景咏物,言志抒怀。
首先,学写对联,入门容易,写好难。写联与做诗一样,首先立意要好,观点要正确,指示会意须明白无误,入联语句要文从字顺搭配合理。此乃第一要素 。
其次,正如古人云,诗言志,大体如此。写联当是有感而发,因事因情的需要之作,故一定要切题,与要题写事物紧密相联,准确严谨一丝不苟,否则“答非所问 ”的语句让人不知所云,也贻笑大方。
第三, 既然写联就要遵循联语的要求规范,对联不论长短,声韵一定要讲究,就是平常所说的合辙压韵,即上、下联的句子要平仄对应,平起仄起均可。写诗有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的规则,撰联亦然,倘不能做到全部压韵,第二、四、六个字要尽量和韵。在一幅联的最后一字要对上韵,上联尾字用仄声字,下联尾字用平声字,尾字压韵,如果没有声韵的分明,也就失去了联语的基本特点,随之失去了朗读时的那种抑扬顿挫铿锵悦耳音乐般的美感。试想,一韵到底的句式,读起来还有味道吗?也曾有尾字不压韵的联,且内容还不错,那是实在绕不过去,又不忍以文害义,勉强为之属特殊个例,不应引为范本。
其四、对联的上下联要求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联的字数通常以奇数为多。
其五、对联字数较少,语句精简,故不能在一副联里出现重复的字和词,也不能使用意思相近的字词。有的联语里有重复使用相同字词的现象,甚至多次使用,属有意为之,另当别论,此类联语的写作难度更大。
其六、前面提到,写联其实入门并不难,若想写好须下些功夫,在掌握写联的一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你要有写作的欲望,遇事对人,或触物盈怀,或见景生情,在一刹那或许迸出几个字乃至只有两个字,可将这思维火花立即抓住,预备植入上联,或嵌入下联,围绕当时生成的想法,补充修改进一步丰富完善,使之成为一副完整的对联。
写联当渐入佳境时,尤其要求用词要精准,出句要精巧奇特,最好有独到的见解,善于用典,富含哲理,耐人寻味。写联是创造不能因袭旧句。有的联嵌有人名地名,饶有情趣,有正倒均可读的回纹联,还有字头字尾相连成义的顶针联,等等。现在人们多写宽对儿(相对于严格要求而言),宽对儿相对容易操作。
在全国各地很多山川名胜,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上好佳联,或勒刻于山崖石壁之上,或悬挂在厅堂楼台之中,均为经典传世之作,从写作技巧上尤其值得效仿学习。我们所见到的门券如:济南大明湖、成都杜甫草堂、武侯祠、苏州拙政园、吴山城隍阁、四川青城山、湖岳麓书院、北京大钟寺、郑州嵩阳书院等皆有对联,这些对联,对景物人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精采的介绍,频生了画龙点睛的妙趣,历经岁月的考验,读罢令人遐思绵长、回味无穷,这也是对联的魅力所在。
【编辑:郭林生;上传: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