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二十品》(八): 塑料门票 异彩纷呈
王继平
名称:龙门石窟 票价:弍角、伍角、改值 尺寸:110×40mm
八十年代,龙门石窟使用了大量的塑料门票,这批门票设计精彩,图案分别有飞天、龙门桥、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头像及龙门桥等图案,背面是统一的竖版蓝色的简介及参观须知。
票价为弍角,伍角、弍角改伍角,有横版、有竖版,打孔且带有丝绳,全称为书签式塑料门票。
除竖版绿色飞天称为参观券外,其它称为門票。在以龙门桥为主图的门票上,还出现了飞天、牡丹花的图案。
1、龙门桥
【造型古朴典雅】 龙门桥是龙门石窟的标着性建筑之一,1962年建成,距今已有58年的历史了!雄伟秀丽的龙门桥如长虹卧波,横跨于伊水之上,飞架于龙门伊阙,连接着龙门东西两山,水光桥影令龙门山色生辉。
【“龙门”二字 陈毅题字】龙门桥桥身上镶嵌的“龙门”二字,是陈毅元帅1962年题写的手迹。题字被镌石四方,分别镶嵌在龙门石拱桥东西两端的南北两侧,龙门桥就此得名。
【桥梁奇迹】1960年5月总投资400多万元的龙门桥正式动工。作为当时世界上拱圈最薄的大跨径石拱桥和省内单跨最大的石拱桥,龙门桥可以说是桥梁史上的一个奇迹。1962年11月20日,龙门桥建成通车。
【龙门地标 纵览伊阙美景】2000年,龙门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此前的环境评估时,国内外专家对龙门桥赞誉有加,他们称其典雅古朴的风格与龙门石窟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正是因为龙门桥的建设,龙门石窟、香山寺和白园三处景点有机融合为一体。站在龙门桥上,西山巍巍,白园幽幽,水声潺潺,使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陈毅元帅为龙门大桥题字
一九六一年十月八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陪同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来到洛阳。他们参观完龙门石窟后,周恩来因有事回京,他利用专列开车前的一点时间接见洛阳市的负责同志。在谈话结束时,人们请周恩来为正在兴建中的龙门伊河石拱大桥命名题字。周恩来微笑着说:“还是请陈老总写吧,他比我写得好。”陈毅听罢,连忙摘下墨镜,爽朗地大笑:“我怎敢‘班门弄斧’?还是请总理写吧!”两位领导人谦虚地互相推让。这时,专列的开车时间快到了,周恩来歉意地商量说:“要不这样吧,回京后,我们商量一下,写好后给你们寄来,行吗?”人们不便强求,只得以此作罢。
然而,周恩来始终没有忘记洛阳人民的嘱托。到一九六二年春天,题字寄来了,是陈毅的手迹,宣纸上写着斗大的“龙门”二字和“陈毅题”三个较小的字。这一题字既为伊河桥命名,也有地方特色。题字被镌石四方,分别镶嵌在石拱桥东西两端和两侧。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陈毅的题字也因“四旧”而被破坏。一九七三年十月十四日,重病在身的周恩来又陪外宾来到洛阳参观,他路过伊河桥时,发现伊河桥上没有陈毅的题字,立即查询。有关人员向周总理报告了这一情况,周恩来满面怒容地说:“陈毅是好同志,他的题字要尽快地与洛阳人民见面。”不久,陈毅的题字重新被郑重地镶嵌在飞架东西的伊河桥上。这样,周恩来在陈毅逝世以后,维护了这一题字。
(图片源自网上)
2、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成功举办
沐浴在改革春风中的洛阳牡丹,在1983年迎来了潮涌般的游客。这一年的洛阳,也出现了更多新气象。
1983年4月15日至25日,洛阳市成功举办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前身)。在王城公园举行的牡丹花会开幕式,吸引了数千人参加。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公园等成为中外游客观赏牡丹的主要场所。千姿百态的牡丹吸引着潮涌般的游客,仅开幕式当天来洛游客就有15万人次。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0万人次,展出不同品种的牡丹近20万株。自此,牡丹花会成为洛阳每年繁花似锦时节的“保留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