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西塘
上海 李金燕
西塘,是一个在我的记忆中反复出现的名字,当有关西塘的文字在我注册的旅游网上频频显现时,那颗心再也按捺不住,管什么高温三伏天,立刻付费出发。
西塘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
这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
乌镇是中青旅打造出来的古镇水乡,人为的景点难免刻意,而西塘是自然随性的,是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烟雨长廊总长1300米,不仅仅是雨天淋不到晴天晒不到,而且长廊观雨更是妙趣多多。长廊的来历说法有好几种,但无论起初是寡妇胡氏帮助卖豆腐的王二还是烟纸店的老板为帮助一乞丐所建,反正是因了这廊棚有了“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建棚的人家生意火了,大家纷纷效仿于是连成了千米长,一个善举红火了整个镇,于是西塘闻名于世。
水是西塘的灵魂,日夜不停地缓缓地流淌着,那一坐坐古桥不仅仅记载着历史,更是承载着众多的记忆,讲述着千年水乡的故事……
秦朝的一位官员年老失聪,把秦皇在杭嘉湖要征召的“千军万马”误传为“千砖万瓦”,由此秦砖汉瓦闻名于世,西塘瓦当陈列馆里的三千余片瓦当由此延伸,白墙墨瓦鳞次栉比,将中国明清民居传承……
那青石板路铺就的大大小小的弄堂,最短的在余庆堂内只有3米多,最窄的石皮弄不足1米宽,这些曲折的巷子串起了一座座宅院,种福堂告诉后人,身前多种福,子孙得善报,同时,这一块块青石板也见证了那月·那天我来过。
1、西塘街景之——心酸篇
这不是铜雕,而是一群聋哑人为了讨生活,穿上胶状不透气的衣服,脸上喷上铜绿色,在街上摆着各种姿式,极尽献媚的表情,抢着与有想法的游人合影,每次十元,那天天气很热……
2、西塘街景之——浪漫篇
《原创屋》里贴了很多游客写给自己或是朋友的方便帖,一对男女正在认真的写着,无论写的是什么,我知道那些话首先是写给自己的,无论相伴走多久走多远,或许走着走着散了,但这段记忆会以一种永恒的姿势凝结,生根在你的心里。
3、西塘街景之——无知篇
在车上,导游告诉我们很多店不许拍照,但大多数店也都在你照了几张后,轻轻地微笑着说上一句:不许拍照。问了一位店主回答说:怕有人仿作品仿创意,其实很多的人都是想记住美而已。在《花之缘》鲜花饼店里,想看看和云南的花香花味醉云南的鲜花饼有什么不同,手刚按下快门,只听小姑娘一声吼,竟挥舞着拳头向我冲来,我闪身出了店面,再细看只有这家店里一个顾客也没有,呵呵。
4、西塘街景之——温暖篇
走出西塘来到集合地,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一天逛下来特想的就是热茶了,不仅往路边的饭店张望,饭已经吃过谁会让你白喝茶呢,寻思间一位30岁左右的老板娘从一间小店里出来,身上背着包,估计是趁不是饭点没有客人出去办事,见我张望问我:吃饭吗?我轻轻地说了声:想喝杯热茶,没想到她热情的说:进来吧,递给我一壶茶一个杯子,我虽喝了个大汗淋漓感觉无比畅快,店里老板娘的儿子在看电视,婆婆打着盹,诚挚地祝愿这家人健康快乐生意兴隆。
5、西塘门票之——欣赏篇
这张门票正面分别用中英文写着:古镇西塘,图案有手绘的椭圆性河景、烟雨长廊和拱桥,这是古镇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背面印着西塘的介绍,这是一张联票,走过的进去过的小景点都被剪掉了,这张票还算完整。
这是红色背景一张打孔票,去过的景点打上孔,上面有首南社诗人李达三的《平川樟歌》,吾爱吾乡自多情, 秀水斜塘栽辍耕。 五百年来文物阜, 吴根越角早驰名。
这俩张是带邮资的明信片式的门票,一张是团体票,一张是网络专用,团队票是夕阳余晖尚在,河两岸已是华灯初放;网络票是夜雨中的河岸景色,图片上用中英文印着: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背面有游览图,副券是条码,刷码进入各个小景点,这样可以保证门票的完整,收藏的人希望得到的是带副券的完整门票,甚至自己带上剪刀或是笔,请工作人员写上已用或是剪去一个小角,以此得到一张完整票,当然这得是游客少时或许能成功。
下面一组是西塘的游船票和各小景点的套票,颜色不一样,上附各景点的小图,相当漂亮。
这就是西塘,细细品来才知个中滋味,就如鼓浪屿是用来聆听的一样。有人说过,世界的模样,在于凝视者的目光,带着一颗柔软的心上路,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为景色,是喧嚣还是繁华,都有一些值得的东西沉淀于心,在你走向下一程的时候忍不往回望,更会在你一个人的时候,浮上心间,这不仅仅是西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