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陕北自驾游(三)延川梁家河
山西 胡保平
梁家河村是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下辖村,1969年1月,未满十六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艰苦却受益终生的知青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他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又担任大队党总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习近平被推荐去清华大学才告别了梁家河。16岁到22岁,正是一个青年人的黄金期,是青年人树理想、定志向的关键期。习近平在青年时代,却从繁华的北京来到陕北偏僻的山村,从高干子弟的初中生,成为天不亮就要上山干农活的知青。梁家河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留下了他的足迹,洒下了他的汗水。在总书记看来,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度过七年青春岁月的地方,是他读懂人民、读懂中国的地方,是他向全世界诠释“中国梦”的地方。梁家河记录了总书记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青春岁月,也见证了总书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初心。青年习近平正是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 的坚定理想信念。
参观梁家河红色教育基地,主要有梁家河知青井、知青坝、村委会、沼气池旧址、知青旧居等。在梁家河村委院内,有梁家河村史馆,里面陈列了大量照片和实物,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在梁家河的变化,通过参观可以了解当年习近平向村里人请教如何干农活,如何生火做饭、如何补衣缝被,真正成为一个农民,与当地群众打成了一片,才能够带领乡亲们干成了一番事业。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依旧心系那里的乡亲,帮助他们通电、修小学、修桥。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这样写道:“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农民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习近平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与乡亲们共同度过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
知青院里还保留着当年知青下乡时的旧貌,窑洞里的火炕、灶台、瓷杯、竹皮暖壶、仿佛还能回忆起知青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的样子。在习近平居住过五年的窑洞里,一盘土炕上,一张四角残破的席子上铺着一套简易的被褥,一张简陋的木质灯座上摆放着一个墨水瓶,我问孙女这是干什么用?她摇摇头,我说这是当年照明用的煤油灯,习爷爷白天干完农活,晚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挑灯夜读,阅读了大量书籍,为他的人生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储备。她看到墙角一个纸袋上写着六六粉,问我,那是什么东西?我告她,那个年代,卫生条件差,农村炕上虱子、跳蚤很多,咬人很痒,不能入睡,常常用六六粉来消灭这些害人虫。
院子里还有一间电磨房,1974年,习近平担任党总支书记后,把延安地委表彰知青先进人物,奖励给他个人的三轮摩托车,换成钢磨磨粉机和粮食粉碎机,为村民服务。在知青院外,一块石碑上刻着“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这也是习近平当年带领梁家河人创造的奇迹。还有习近平参与挖成的知青井,至今村里人还在吃这里的水。从这些点点滴滴可以看出,总书记当年正是以脚踏实地的作为,兑现着为人民做实事的担当。
如今的梁家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来梁家河的游客络绎不绝,梁家河从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等多方面发展,被授予“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里免费参观没有门票,但从游客中心到村里有好远一段路,需要乘坐摆渡电瓶车,车票每人十元,也是这里唯一的参观凭证,因当时游客很多,没有机会沟通,只能留下这枚撕去副券的车票。
傍晚时分,我们回到了延安市区,由于时间太晚,不能上宝塔山了,只能在延河畔寻找最佳角度,留下了与延安宝塔的纪念。当得知每晚以宝塔山为背景,将上演大型灯光秀时,我们选择了宝塔山下,一处极具地方特色的老延安餐厅,品尝了当地丰富多彩的特色小食。饭后,一同观看了绚丽多彩的大型灯光秀演出。
梁家河简介
村委会院内
村史馆
同是插队知青
过四关
离开梁家河
四次复信
回村探望
知青小院
知青旧居
习近平旧居内
沼气池旁
梁家河村景
游览车票
宝塔山下
老延安餐厅
灯光秀演出
请关注双节陕北自驾游(四)枣园革命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