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纹铜提筒
何锦雄
在南越王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正门出入口处的红砂岩外墙上,分别有一幅大木船形海景图案的(图一、二)浮雕,吸引着过往观众驻足,也让人不免心生疑惑;南越国人出海吗?那大木船海景图浮雕代表什么?这个问题在出土的一件“船纹铜提筒”中或许能给出答案。
(图一)陈列馆入口墙上的浮雕图相片
(图二)陈列馆出口墙上的浮雕图相片
铜提筒是古代越族储酒的器物,也可作盛器使用,因其铜质,形象如筒,又有对称双耳可系绳,因而得名。而这件铜提筒是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出土时大小不一的提筒共9件,大小相套在一起,只有船纹铜提筒是最精美的一件。
船纹铜提筒(图三)出土于南越王墓的东耳室,通高50厘米,口径46.5厘米,器身上下有4组纹饰带,其中腹部的一组船纹为主纹饰,有羽人船4条围绕,细节大同小异,它们前后相接,首尾高翘,船身修长呈弧形,每船有羽人5个,动作各不相同,还有俘虏1人,船上有旌旗装饰、鼓形乐器、高台等,船甲板下分舱,舱内装铜鼓类器物,在船的前后及船下还有水鸟、龟、鱼等动物,反映的是一支大型作战船队在战争结束后凯旋的场景。
(图三)展厅内的船纹铜提筒相片
请回看一下图一、二的浮雕图案,它就是取自提筒中腹部的一组船纹图饰创作而成的。从“羽人船”看起,船上信息量大,船上有5位羽人,头戴羽冠,上身赤裸,下身穿羽毛裙装。据古代典籍记载,对羽人的记述颇多,是指想象中的神人,而提筒上的这些所谓“羽人”则是现实中的南越先民。将船上羽人按从船头到船尾的顺序,仔细观察发现,每条船的第二位羽人都坐于一器物上,似在敲鼓或演奏某种乐器;第三位羽人,都一手拿匕首样短兵刃,一手抓持其面前俘虏的头发,似要即将当场割下他的首级;第五位羽人,都在操持着某种控船工具。以上3个位置的羽人动作一样,但第一和第四位羽人的动作有所不同。综合分析,有学者认为船上羽人展现的应是战争凯旋之后欢庆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或者和祭祀水(海)神有关;另有专家指出,应是战争得胜以舞蹈献祭等方式祭祀神灵的场景。虽然众说纷纭,但这4艘船上的20位羽人显然并非凡人,他们或是战士,或为祭祀首领,又或是神秘舞者,他们连同那4位俘虏为后人研究岭南古代民俗提供了最直接的图像资料。
另据史料记载,这种羽人船纹并非南越王墓所独有,在越南、云南、广西等地出土的铜提筒、铜鼓上匀有出现,但其羽人船纹相对简单,其船体结构也简单。南越王墓的“船纹铜提筒”为研究和了解秦汉时期岭南民俗及造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图像参考。南越国都城番禺地处珠江出海口,濒临南海,南越地区水路纵横,越人熟习水,便于用舟,而先民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与海洋彼岸的诸国交流是必然。
这幅细节丰富、意义重大的南越船纹形象图,我们不禁令人遥想2000多年前,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不知有多少南越古船,承载着先祖们的海洋梦。
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门票中,到目前为止还没见有“船纹铜提筒”图案门票出现。
6月13日,在中国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由于今年疫情的出现,博物馆用云直播,云讲座、抖音等形式开展活动。以“2020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越王墓:海上丝路与南越国遗迹”双文化开展活动,用云直播形式“约会南越王”,纪念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并发行一枚电子版的邀请图(图四),画面就有“船纹铜提筒”的图案。
(图四)电子版的邀请图
邀请图画面以灰白色,并有云纹、玉壁图饰作衬底。左上方是活动的主题文字,正中间有一浅茶色的“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馆徽图案,“约会南越王”彩色文字横跨凌形图案。在馆徽图案下的平台上,左右两边各有一组展示的框架,架上分别放置有银盒、铜鼎、玉角杯、铜虎节等馆藏文物。而在馆徽图案左侧下,平台上较大的铜器就是“船纹铜提筒”。
综观这幅邀请图,设计色调和谐,平台上的文物展示,显示“约会南越王”活动主题理念,而平台上“船纹铜提筒”的放置,从视觉上看,有明显靠前的感觉,在约会中彰显其自身价值。因博物馆没有相关船纹铜提筒门票,故本文用这幅邀请图作资料上的补充吧。
参考资料
1、南越舟影:船纹铜提筒(国宝华光·海上丝路系列)
2、南越王墓船纹铜提筒纹饰研究
3、南越王博物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