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古建筑群,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上清镇龙虎山,始建于南宋宝庆三年(1225年)。
龙虎山古建筑群共有建筑9个点,其中嗣汉天师府内有7个点,主要包括嗣汉天师府内的三省堂、私第门、宫保第、广缘斋、仁靖真人碑、大铜钟、灵泉井;大上清宫内的东隐院1个点,2019年新增大上清宫遗址1个点,其年代分属南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期,龙虎山古建筑群天师道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2013年5月,龙虎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保编号为:7-1109-3-407。
嗣汉天师府,又称龙虎山天师府、相国仙府、天下道庭,地处龙虎山中部,南朝琵琶峰,背靠华山,门临泸溪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后屡加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明清建造遗存,为道教第十五洞天第三十二福地、道教正一派兼龙虎宗祖庭。 [1]
嗣汉天师府总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坐北朝南,在保持明清建筑格局的基础上,以府门、二门、私第为中轴线,修有玉皇殿、天师殿、玄坛殿、法箓局、提举署、万法宗坛等建筑,是现龙虎山地区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
1983年,嗣汉天师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1987年,嗣汉天师府被国务院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
大上清宫,初名天师草堂,又称真仙观、上清宫、上清正一宫,地处龙虎山下,左拥象山,门对泸溪,面云林,枕台石,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始建于东汉年间,自北宋开基设坛以来,历经宋、元、明、清,是历代正一道天师阐宗演法、降妖除魔的宗教场所,为中国道教分支正一道原祖庭。
大上清宫使用中轴线布局,自南向北依次是龙虎门、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阁;东西两侧为各主殿对应的配殿,由连廊及厢房相连,整体建筑主要由龙虎门、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阁、三官殿、五岳殿、天皇殿、文昌殿、明清碑亭等组成,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道宫之一,被誉为"仙灵都会"、"道家总会"、"百神授职之所"、"昼夜长明羽人国"。
2018年1月23日,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对外发布考古发掘进展及阶段性成果,大上清宫遗址是中国已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揭露地层关系最清晰、出土遗迹最丰富的具有皇家宫观特征的道教正一教原祖庭遗址。2018年4月10日,大上清宫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