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积淀与联系
钱宝林
昨天是正月初九,9点钟吃完饭,电话联系了一下承德门券协会老会长杨帆老师是否有闲,他愉快地答应着:来吧!
去他家有两个目的,一是有个心愿,想采访一下德高望重的老师,写个人物通讯。二是受保定陈明新老师之托,把他编辑的《兵团岁月》经杨老师阅读签字后取回来,再给陈老师寄回去。他委托我这件事,到今年5月就是两年了。今年的1月19日,面向全国的“承德知青网”发布其举办的“重绿杯”美文大赛征文获奖名单,陈明新老师的回忆录《内蒙支边历险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生活片段》荣获二等奖。杨帆老师在1968年大学毕业,作为知青曾下乡到辽宁兴城,他们不仅是门券收藏的好友,还有上山下乡相同的经历和体验。
乘7路倒9路车,在财苑小区下车后来到杨老师小区的1单元,乘电梯上到9楼的家里。看看表,路途大概用了1个小时。杨老师把我迎进门寒暄后,见过杨老师的老伴,互致问候。然后从书包里拿出带给杨老师的迎春礼物,一幅由北京的书法家内蒙古凌河人张德茂写的榜书“猴头寿”。杨老师笑着说:你也快70了,自己留着多好。我说:您是属猴的,这幅字您留下正合适。这时候,有人敲门,杨老师说:是我儿子回来做饭来了。原来,照顾家人生活起居的保姆回家过年还没回来,那就只有闺女、儿子回来照顾了。
杨老师把他的公子介绍给我,并指着那幅“猴头寿”笑着说:看看,这是你钱叔给我带来的。
杨老师拖着不便的腿脚,硬是给我沏了一壶茶,并找来纸杯给我倒上,端到我的面前。我们开始坐下漫聊起来。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如条条涓流悉数而下,从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一桩桩,一件件,时而激流涌荡,时而平湖秋月,感慨、惆怅、叹息、抒情、激昂、还有遗憾。
不觉间两个小时过去了,孩子催我们用饭。我说,过年我们都吃两顿饭,你们吃吧。杨老师不管那些,坚持要我一起进餐,并让孩子给我拿来啤酒。唉!在这样的老领导面前,遵命不如从命啊。杨老师和老伴看起来精神蛮好,他也斟了半杯啤酒,又给老伴倒了些茶水,我们三个人举杯,共庆牛年春节快乐!
席间,我让杨老师说说老伴,杨老师笑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儿,她呀!也是缘分那!我们是小学同学,等我上了中学,就分开了,上大学,我在大连,她在西安。分配工作,我在承德,她在沈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又成了邻居。我们就走到一起了。哈哈哈......
吃过饭,我提议杨老师休息一会儿。杨老师摇摇头说:没事!我们接着聊。好像忘记了时间的存在,我们共同徜徉在经历过的历史长河中。
我的电话铃声响了,是我的老伴打来的。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吃饭。抬头看了一下屋里的挂钟,都15点了。我惊讶!该告辞了。
我去卫生间的当,杨老师准备好了我要取回的那本《兵团岁月》,我翻到扉页,杨老师签了字。他告诉我,题字在后面的封三。翻到封三,竖排三行的隶书体映入我的眼帘:艰苦经历,奉献祖国,磨砺人生。杨老师又将一幅装裱好了的书轴交给我说:这是给你写的一幅字。我恭敬地接过。
心里感激之余,看到杨老师的书案和文房四宝,我心里想着要完成此行的另一个心愿。给陈老师的《兵团岁月》再题幅字吧。杨老师看看我,还题字吗?题吧。那好吧!杨老师整理纸笔,点墨。题什么?就题“兵团岁月 磨砺人生”八个字吧。好!只见杨老师略一思衬,挥笔写下第一个字,“兵”,蘸墨、舔墨,再运笔。很快,八个字写好了。落款写什么?杨老师笑着征求我的意见。辛丑正月,您的名字就可以了。
接下来,还得钦章,杨老师给我找了一方小的。我在《兵团岁月》杨老师签名的地方盖了,觉得章小了点。还有大的吗?我问。有,看看这方。这个正好。小心的戳打印泥,郑重地盖上落款。杨老师看了说:好!我说:有闲章吗?找一个。方的、长方的、椭圆的,好容易找到一个与书幅合适的,又认不出是什么字。这个是“不”什么?杨老师看了看,摇摇头。忽然,他好像想起了什么。是“不服枥”!不服枥就是不服老啊!就盖这个吧!我们俩相对着笑起来。 我这个玩儿摄影的,自然是要拍照的。我让杨老师拿起他刚刚写就的带着清新墨香的条幅,留下了一张值得记忆的照片。
回家的路上,坐在公交车里,我就想,两个目的完成了仨。到家后,得先给陈老师报个喜。让他也高兴高兴!
2021年2月21日于承德

杨帆老师在家中展示他刚刚书就的书法作品。

保定陈明新老师主编的《兵团岁月》。

扉页是承德部分券友的签名。
杨老师在《兵团岁月》封三的题词。

2017年5月杨帆老师和陈明新(左)老师陶万春(中)老师在承德相见。

2017年5月12日陈明新老师登上了棒槌山平台时的喜悦。

杨老师赠予我的书法作品。

编辑:张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