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500再回首(下)感悟篇
—写在纪念券研网开通15周年暨为券研网撰文500篇之际
承德 钱宝林
(一)情到真处为上品
都说信誉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写稿亦是如此。我不愿意看那些不痛不痒、哼哼哈哈的文章。俗话讲,文如其人。就是不断地追求和完善自己的风格,在朴实无华中追求文字的艺术含金量。在不经意的事件人物描述中达到自然升华主题的目的。努力做到观点鲜明、脉络清晰、引人思考、教人受益、与时俱进,共享时代。
信誉是真的反映,质量是本身素质的结晶。2020年夏季看过一档央视4套播出的综艺类栏目《向经典致敬》,说的是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的艺术之路。其中原总政的一位特邀嘉宾介绍说:当年,58岁的荀慧生要演《金玉奴》。58的老汉要出演一个二八的小姑娘,可想而知。当他一出场,即引起全场所有明星的哄堂大笑。可他一直冲到台口,谁笑得欢,他就用眼神盯着谁。还有人笑着摇头说,还四大名旦呢!荀慧生先生不顾那些笑声,脱口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开场白:青春整二八,生长在贫家。弄窗春几净,空负貌如花。整个剧场静下来,鸦雀无声。荀先生把个小玉奴的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尽致。剧演完了,观众的掌声响起来,经久不息。尽管荀先生的扮相怎么也不会像十六岁的小姑娘了,但他的艺术表现力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要问为什么?真情使然。荀先生把个二八小姑娘活脱脱地立在了舞台上。台词、唱腔、形体浑然一体。浑然天成的表演,使受众忘记了表演中的荀先生,而随着主人翁跌宕起伏的命运而沉浮。
这使我想到了码字。如何把浩瀚的汉字提炼出来,组织起来,关键是要怀揣一腔真情,把你的真情实感真实地表现出来,反映出来,让受众在你笔下组织起来的文字中同你一样动情,产生共鸣。当然,前提是你要占有可筛选的大量信息和资料。不实之词,拔高之语,合理想象都是一篇文章成败的大忌。近十年来,我写了不少的人物,像我的同学、我的战友、我的师傅、等等。我写张英德老先生的《一个老热河人的情怀》,就是在几年的相处了解中,知道了他的学识(水利专家)、脾气(说话直爽)、为人(热情 温柔)、胆识(大碗喝酒)。尽管掌握了不少的一手材料,但是,为了使人物更加细腻丰满,我连续五次到他家进行细致地采访,不放过一个有价值的细节。坐下来写这篇人物通讯,就如抽丝剥茧,游刃有余了。这篇文章,同《我的师傅老石头》、《花甲翁只身闯西藏 单骑侠铁骨走天涯》、《幸福的生活》、《热水托蓝情无限》等小文都受到行家里手的点赞和认可。甚至网站的每一次征文评奖,都有我的一席之地。我认为,这都是真情所致,没有真情,何来受众?
(二)直挂云帆寄吾怀
这里套用李白大师的诗句”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不可能有人家那样的大气、豪迈和浪漫,但也不是好高骛远,真实意图是表明我的心迹罢了。
2019年的一天,券友书法家于长泅要参加战友聚会,让我写一首即兴诗,他把大概意图告诉了我,我写了后用微信发给他,他看了后不满意,要我修改。又改了一稿,他还是不满意。我委婉地告诉他,因为我没有你那样的亲身经历,所以没有感觉,思想是空的,大概我的理解水平也就这样了。长泅直言对我说:你能不能写的再大气一点!我心想,我们就是大众群、小人物,哪有伟人的襟怀?我也实话实说:我只能站得这么高了。这是实话。想当年,毛主席发表沁园春雪,轰动了山城重庆,轰动了全中国,那是何等的大气豪迈啊,蒋介石动用了他的文人墨客的全部资源和诗,企图压倒毛泽东的诗,岂料,轮番上阵之后,没有一首和诗哪怕是一句经典敢和毛主席的词相媲美,我们说,这就是伟人宏大抱负的襟怀。再者,没有亲身经历和感悟,没有深入细致地采访,你写出的东西就没有魂魄,就没有精神,只能落入干燥无味的窘迫境地.
从报社资深记者教我最简单的“人要直,文要曲。”开始,我先后懂得了“写文章是给别人看的。”到“寻找诗眼”和“写你熟悉的人和事”,再到“采访要实,写作要真。”这一路走来,我也是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积累。2017年9月,我参加平遥全国世遗门券邀请展期间,胡保平老师在我们几个写稿人闲聊中谈到他的写稿体会时,谈到了“撴一撴”。就是写完一篇文章后把它放一放,过个一两天,再拿出来重新阅读审视修改。这样,会使你的稿子更加完美。他是针对有人夸我写稿“快”提出他的写稿体会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默默地记住了这句话。也是从那以后,我每写完一篇稿件,都要“撴一撴”。而且只要时间允许,我都要反复地看上好几遍。
人非圣贤,稿子出现问题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问题是把它的影响降低的越小越好。也不知有多少回了,也不管是半夜和凌晨,一个电话过去,王建池站长、张文革编辑、崔艳红编辑、郭林生编辑都能够按照我的心愿修正稿件的失误之处,给了稿件以鲜活的面孔面对读者。他们的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既使我感动,又使我增加了无穷的动力。
我张开一双翅膀,背驮着一个希望,飞过那陌生的城池,去到我向往的地方。在旷野中,我嗅到芬芳。从泥土里,我摄取营养。为了吐丝蚕儿要吃桑叶,为了播种花儿要开放。
我走过丛林山岗,也走过白雪茫茫,看到了山川的风貌,也听到大地在成长。在旷野中,我嗅到芬芳。从泥土里,我摄取营养。为了吐丝蚕儿要吃桑叶,为了播种花儿要开放。
我喜欢邓丽君这首《原乡人》的歌,更喜欢庄奴写的这首歌的歌词。虽然大众都是以一首爱情歌曲来欣赏的,但是,我听到的和读到的却是另一番风景。
有人说,“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亦如庄子《知北游》中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带着一颗向往远方的心,去看山川湖海,去听田园牧歌,去赏四季变化,记录永不褪色的生命时光。那么,码字呢?我以为是播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盼望他们在耕耘者的汗水培育下,结出无尽的彩虹般的绚丽花朵。这不是梦境,不经意中的实现,有时就是在跬步的脚下延伸。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码字自有码字的快乐,这里面包罗万象,大千世界。这里面也有小家碧玉,淡茶布衣。尽管我的努力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特别是写家的认可。但是,我把本以为为门券收藏研究网开通十五周年《我与网站同行》比较得意的征文发给在北京打拼二十多年的资深记者朋友韩云飞时,他看了这篇文章后,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对不起大哥,我平时不大注意微信,刚拜读完大作,欣喜!通篇语言优美,流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就此个人妄言,正文第3、4自然段,假如先铺垫几许具体事例细节,形容词仅作为点睛之笔,或许更显言之有物,直击心魄。彼此探讨,共勉,紧握手!!弟:云飞。收到老师这样的评语,有欣慰,更有感激,真是一语中的,击中要害。我清楚地认识到,码字的路并不平坦,要有攻城拔寨的劲头和攀登险峰的吃苦精神,争取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更上层楼。
说到这里,还得说说2020年的疫情突破了我的一项专题制作的瓶颈。响应组织的号召,平生第一次作了个《吃水不忘挖井人》专题在承德券友的微信群里面展示,居然矬子里拔将军,得了个二等奖。高兴武主任又给下了任务,要拿到券研网去展示,心中惴惴。这不是班门弄斧吗?在寇瑞敏、李国林、高兴武老师的帮助下,入会十年的成果终于出炉了,反响还不错。但是我知道,那只是题目新颖罢了。至于内容,还是差的远呀。接着,又帮助给张英德老先生作了一个《水的世界》专题,相信大家都看到了。确实不错。其实,那都是幕后英雄陈明新老师的编辑功劳。我的作用,说白了,三分之一不到。创意是张老的,我只是给整理一下。到了年底,受常甘生老师之托,又整理出《锦秀承德 皇风帝韵》专题传给陈明新老师。陈老师看后提出了修改意见,并对照电脑和手机视频教了我几招。虽然我笨,但有了初效,除了感激老师,自己心里也是挺美。接着,又尝试着整理了龙庆丰老师的《小票世界》,高兴武老师又教了我几个制作小技巧。辛丑正月初九,我去老会长杨帆家办事,闲聊间,我告诉杨老师,您让我发千篇稿子的目标马上就要完成了。杨老师笑着连连点头说:真佩服你的勤奋,不容易啊!
学无止境。近朱者赤。我将在券研网这张鸿荫大网的庇护之下,乐享雨露滋润,初心不改,在快乐码字的路上继续走下去;在专题制作的新征途上继续走下去;在券研网开通15周年后的创新之路上继续走下去。
2021年2月8日一稿
2021年2月15日二稿
2021年2月23日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