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办报之路(五)
张占芝
打开《旅游与收藏》的第四期,见到了一篇短文,江苏如皋陈跃明投的稿,是有关地图方面的。能把它放在头版头条,做为主编可能有两种考虑,一是报纸都是信息和广告不是那么回事,表明一下对稿件的重视。二是可以看出当时收藏旅游地图的热度并不比参观券差。
在信息栏里出现了兰州马海平的名字,他当时也是收藏界的活跃人物。前几年我们到天津蓟县开门券交流会,还有一段和马老师“巧遇”的故事。
有一天我们到两位兰州券友的房间里挑选门券,这两个人一老一少,看样子只有年轻的那位有门券,并拿出个册子让我们挑选。那位年龄偏大一些的说自己现在不收藏门券,只是跟着朋友过来看看。
洪利老哥见到有门券,马上就进入了状态,恐怕落下一张自己需要的。在这期间兰州小哥不停地介绍着自己的门券,而那位兰州老哥也凑过来,一句话也不说笑眯眯地看着。洪利老哥挑选完毕要付款时,那位兰州老哥发声了:“小陈,他的钱你可不能收,你知道他对咱们烟标收藏界贡献有多大吗?”洪利老哥听后一惊,这笔钱不是小数目啊,怎么就不要了,难道他曾是收藏烟标的好友。那位兰州老哥当时眼睛笑得更小了,说他是马海平,听说刘洪利老师要到蓟县参加门券会,特地从北京赶过来的。看来这就不是什么巧遇了,烟标界的老友对洪利老哥如此的肯定,真是个很好的安慰,以前的那些奉献大家铭记在心。
在信息栏里,有一则【太湖门券藏馆】开馆的消息,是现在券界称为老大的陶刚老师创办的,从照片上看昔日的老大那时还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如今把无锡交流会办得火火红红,真真认证了伟人的这句话。
在陶老大那边,洪利老哥还有段一言难尽的事。多年前有一次爬山,洪利老哥不幸摔了一跤,弄成了骨折。在医院刚打上石膏,他的手机接连来了多次无锡的电话,由于心情很糟糕,就没有接。后来陶老大发来短信,说是无锡一位券友正在长春,想参观门票收藏馆。这可把馆主难坏了,自己的现状根本无法陪同接待,当时我又不在长春。那个时候洪利老哥还不是吉林券协的成员,如委托本市别的券友来接待不是那么回事。考虑再三还是和陶老大说了实情,到现在也是我们的一块心病。多次想去无锡参会,就是因为那次的失礼不好意思前往。
在本期通讯录中有上海丁海林先生的名字,据说他早就离世了。有一年他到长春出差,因时间关系只在火车站见了一面。洪利老哥说,那时的人有些不可思议,外地来了集友本地人没有请吃饭的,一是当时不时兴这个,准确地说完全没有这个意识。
我发现第四期的小报加了一页,看来当时在印报时间上很随意,就是在版面的增减这一块也很灵活。
这个新增的版面看来是为主编自己做的,看似博物馆专题的资料,实际上是个广告,自己收藏到了什么,也就表明了还缺什么,也就是需要什么。从这里来看,洪利老哥的智商真不低,想要还不说要,但还能把需要的门券拿到手。据洪利老哥说,他对别人的需求也是一样,只要自己能做到,必须全力以赴,绝对不会考虑对等啊价值啊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