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魅力的烙画门券
罗斌林
在我的门券藏品中有几枚特别的参观入场券,就是在跨世纪的2000年国庆节前后,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安徽省旅游与收藏文化交流展览” 参观券。参观券用铜版纸做底衬,表面粘贴画幅为14X6.5厘米的宣纸烙画一幅,画面是以合肥市著名旅游景点逍遥津为题材的烙画作品,虽然画幅不大,但是它独有的魅力使我十分的喜爱。
烙画又称火笔画,中国传统艺术珍品,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 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才被河南南阳的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为代表的几大派系。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地肌理变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烙画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艺画。现代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烙画以黑、棕、茶、黄、白五色为主要色调,线条粗细不一、简洁明快。完成一幅烙画作品需经过设计、构图、选料、拓稿、熨烙、修整、平磨、抛光、设色、装裱等步骤,要求创作者了解宣纸、绢、布、亚麻等材料的特征,根据构图需要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把握烙具的角度和压力,使用落、起、止、走、住、叠、圆、回、藏的运烙技巧进行创作。烙画包括点烫、立体烫、工笔白描烫、面烫、线烫、冷烫、烘烫、间隔烫、特技烫、混烫等多种技法。它取材广泛,绿色环保,画面丰富,永不褪色,其表现力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古朴典雅,清新秀丽,独具特色,极具装饰和收藏价值。
烙画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它根植于民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的烙绘者是能书会画有知识的普通人,所以烙画本身既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又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
以下是我收藏的几枚烙画参观券,现有两种图案。
第一种图案: 三枚。
从这三枚相同门券来看,是同一人的作品,画面似乎一样没有差别。但是,仔细观察,发现还是有许多差异。首先画面颜色有深有浅,有的简洁明快,有的墨浓庄重。其次,图案也不尽相同,湖中舟船有多有少,树木有茂有稀,等等。以上这些差异,似乎正好映证了手工烙画最为珍贵,不可复制的唯一性。也许这也正是烙画独具魅力之所在。
第二种图案: 仅一枚。
这枚门券是逍遥津另一处景点的画面,湖水清澈,垂柳摇曳,湖中有岛,岛上有亭,极富情调。
从画面印章来看,这两种门券作画均出自同一位画家之手,且从门券流水号可以看出,此展览参观券总数量至少1600多枚以上,甚至于可能有数千枚,如果真是全部出自一人之手,可见此画家的功底是如此深厚,为此的付出又要具备何等的毅力和艰辛。
在此我真诚的向画家致以崇高的敬礼。只可惜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不能完全识别画中印章字迹,至今不知画作者姓甚名谁。另,此次展览的烙画门券共有几种图案,也不得而知。自此敬请券界高手指点迷津,及早回音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