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专题添佳券
秦皇岛 刘振林
银杏是我国特产的一个树种。银杏科的树木在地球上曾经很繁盛,但后来由于冰川期的原因,使中欧及北美等地的银杏科树木完全绝种而成为化石,在我国,由于冰川是属于山地冰川,一些地区未受到冰川的直接影响,使得银杏这一树种得以幸免,因而被称之为“活化石”。在我国,千年以上的银杏古树不在少数,成为一些风景名胜区的奇观,其形象常常出现在这些风景名胜区的门券上。我很喜欢这个树种,在我开始收藏门券之初,就把银杏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收藏,还制作了我的第一部电子门券专集《银杏风采》。为了使这个专题的收藏变得更加丰满,我还一直在券海中徜徉寻觅。
最近,我收集到一枚银杏专题的门券(如下图),它是常熟博物馆的套券——书画扇页中的第二枚,券面为钱谦益的一幅行书扇页,书法的内容为唐代诗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文杏馆》:“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云,去作人间雨。”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后自号牧斋老人,生活在明末清初,其诗文成就卓著,被后人推尊为虞山诗派开山。其书法作品在壮年时期风格严谨敦实,晚年则流转灵动。扇页的落款为“牧斋老人书”,可见是其晚年的作品。然而,历史上对钱谦益的评价富有争议,原因是其本为明朝官员,但后又降清,入清后又多次私下策反降清武将,并暗中资助反清。钱谦益死后,乾隆皇帝曾多次下谕,将其列为“贰臣”,禁毁其书籍、墨迹。由此看来,这幅扇页墨迹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辋川集》是王维和其友人裴迪唱和的一部诗集。王维中年后隐居辋川时,买下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并将其建成自己的“辋川别业”。他非常喜欢其中的景观,时常和他的友人裴迪留连其中,并以唱和的形式为其中的二十个景点各赋五言绝句一首,共计四十首结成此集。扇页中的这首诗写的就是其中一个景点——文杏馆,这是辋川别业园林中一座重要的建筑,由珍贵的木材和带有香味儿的茅草建成,因该馆建在山的最高处,所以有栋里有云的景象。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恬淡宁静的山林生活的追求及其空灵无求的性情,与钱谦益晚年书法流转空灵的风格很是相符,因此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佳作。
为什么这枚门券可以入选银杏专题呢?说来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话题。银杏为我国特产的树种,我国甚至有三千年以上树龄的银杏古树,在早期的绘画作品,如一些汉画像石、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以及1961年南京发现的南朝砖刻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等的画面上都可凭借银杏树叶独一无二的扇形形象来识别出银杏树,但在我国宋代以前的文字形式的文献里却还没有发现被称作银杏的树木。宋代以前银杏被称作什么?这就引发了学者们的考证,经多位学者的考证,有了一个较为广泛的共识,即“文杏”是宋代以前对银杏的称呼之一,所以称之为“文杏”是因为其木材有文采,古代文献中对文杏的性状与功用的描述也多与银杏吻合。银杏材质坚密细致、富有弹性,不易反翘或开裂,纹理直且有光泽,是供作家具、雕刻、建筑的优良木材。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中就写道“刻木兰以为榱(椽子)兮,饰文杏以为梁”,极言宫殿之华美。而王维在此诗中化用司马相如的句子,再配以香茅,则是夸饰馆之高雅。由此可见,银杏木是古人认可的高级木材。因此,将这枚门券作为银杏专题中体现银杏木材用途的素材是非常合适的。
但在关于古代文献中的“文杏”是否就是现今的“银杏”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学者以《西京杂记》所述:“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杏二:文杏、蓬莱杏”为据,认为“文杏”当为杏的一个品种。对此,笔者则以为是同名异物的缘故,即在古代“文杏”一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的事物并不相同。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龙眼(也称桂圆)本身是一种果品,但在葡萄的品种中也有一个叫‘龙眼’的品种,这是同一个道理。因此在考察文献中的事物时应注意其语言环境,以免出现差错。
如上所述,鉴于“文杏”一词有可能会产生歧义,在用上述门券编辑券集时,如有必要可做适当的注解。但不管怎么说,这枚门券还是银杏专题的极好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