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河土人的家国情怀(三)
承德 钱宝林
五、城市之深爱
一个人确定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确定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也就有了一种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位卑未敢忘忧国”是杨帆的座右铭。爱国爱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
1982年夏的一天,坐落在南营子大街的承德图书馆前,一则广告引起了杨帆的注意。广告中说:由时任市文物局副局长田野同志作报告,题目是《避暑山庄的由来》,时间是晚上。不怕路远,杨帆特意来听。作报告的屋子不大,听报告的人也不多,杨帆听得很过瘾,并由此开始关注承德的人文历史和城市发展脉络。1985年,河北省地理协会在承德召开会议,老市长范文彬莅临大会讲了对承德市发展旅游业的规划设想。知名人士、著名学者关阔先生对他讲:承德就是一个环形的大花盆,十三条大沟就是自然空调机。当年主管城建的副市长齐续春跟他说:要让中外游客出了承德火车站,一眼就能望见僧帽山、半壁山。这些话语的影响,加深了杨帆对承德这片热土的热爱和认识。
他在学校里边学习承德历史边讲承德历史,做义务导游,带领旅游班的学生们到山庄外庙参观学习。1984年,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40岁的杨帆与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一起考取了承德市第一批导游证。他清楚地记得导游证的编号为17号。
他曾经借北京开会的机会,到中国佛教协会,世界宗教研究所拜访、求教。学习无止境,有机会就充实自己,让眼界更宽广。
有的时候,经常有北京的上级领导,其他铁路局学校领导来承德,杨帆亲自做导游。他的导游别具一格,将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佛学,寺庙建筑学以及哲学、文学、美学、历史学、地质学、城市学融汇在一起,可以说美不胜收。在避暑山庄,在普宁寺,都曾经有专业导游员跟在杨帆的身后旁听,有的主动提出:杨老师,我想跟着您学习。
2013年,杨帆发现有外地的游客在山庄里捧着地图不知怎样走,他萌生了义务导游的想法。带领他的三个老年大学学生,每人挂着特制的胸牌,做起了公益活动。胸牌上注明姓名、身份、工作单位,义务:指路、指游、指摄。四人挎相机游走于山庄外庙,服务于初到承德来旅游、摄影的外地游客,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身份尽一份地主之谊,他们完全是自发的、义务的。他们为很多人拍照,还要花钱把照片给寄出去。这些事情都是在默默地做。
作为旅游城市,它的接待功能、服务功能、配套功能、适用功能、文化层次、文明程度,成为了杨帆经常思考的问题。如何打造和管理一座国际旅游城市,他买了一些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的书籍。他平时注意观察,经过细致地走访调研,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了一封长信寄给了主管副市长,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副市长让秘书打电话约去市政府进行了一次长谈。
由承德晚报记者编辑,主编加了编者按的《承德市城市建筑忧思》一文,于2002年10月11日在承德晚报“社会周刊”整版发表。稿子发表后引起了一些震动,也产生一点误解和波折,但总体上指出了承德客观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引发的原因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受到广大读者的积极好评。从那以后,杨帆又连续写了八篇文章在当地报纸显著位置发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其中有两篇在市规划局的征文中获奖。
2012年,承德广电局为了配合市委、市政府大旅游、大发展的总趋势,诚邀全国有影响的几十家电视台到承德拍摄“聚焦承德”专题片。专题片分山庄、外庙、长城、坝上、草原、城建等十几个题目,由来承的各电视台抓阄成行。承德电视台想到了一直关注城市建设的杨帆老先生,请他以顾问的身份带领安徽电视台完成承德城建专题片的拍摄任务。连续4天奔波,杨帆带领专题组跑市区、开发区、碧峰门、南营子大街、佟山山顶等地圆满完成拍摄任务后,安徽和承德电视台的有关领导真诚地感谢杨帆的辛苦付出。他带着微笑平和地说:拍摄家乡的巨变,我也很激动,虽然累了点儿,这是应该的。杨帆后来得知,安徽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被评为优秀作品。
六、文化之吸纳
杨帆在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时,特别喜欢文艺理论课,打下了丰厚的文学理论基础,朱光潜、王朝闻的美学理论对他很有影响。他又喜欢古文和古诗词。经过多年的教学写作实践,他的文章不管是业内还是局外,都有很多受众。他的文章说理叙事抒情,引经据典,无华不燥,深入浅出,紧贴地气。随着阅历的丰富而被学界认可。杨帆很自然地加入了承德社会文化名流的行列。他先后结识了著名画家关阔,著名作家郭秋良、何申、著名诗人何理、著名记者周舟、安忠和、著名书法家孙清铸;著名画家肖玉田;民俗专家尹忠、避暑山庄博物馆研究员杜江、冯春江等等。
在文联主席郭秋良主编的《大避暑山庄文化论丛》中收录有杨帆的文章,在作家主席何理主编的《承德历代诗词三百首》中收录了杨帆的两首诗。经文联主席孙清铸介绍杨帆成为为承德市书法协会会员。杨帆说:在文化领域,交友,需要诚实,需要能力,需要谦虚,需要知恩。对报社的李晓星主编、戴天孚主任。作家何申、周舟、安忠和等主持的征文大赛中,都是在我们还太相识的背景下,看中我的作品的分量和质量,而给予充分地肯定。这些,让我终生不忘,终生受益,心存感激。
杨帆与著名摄影家石奕(左)著名书画家关阔(中)出席学术会议
杨帆以他的学识,人品、德行,招贤纳士,为校所用,惠及的却是千万名莘莘学子,辐射到的是千千万万个家庭。杨帆利用这些人脉关系,经常把这些著名的摄影家、书画家、民俗学者、社会活动家邀请到学校为学生免费讲学,使同学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培养了一生受益的的爱好。铁中校园里不时有承德各界的社会文化界人士往来,与学生们融为一体。授课、讲座、谈话、指导创作。教学楼内挂满了字画、摄影作品。
教师节,诸多文化名人来到学校,与师生联欢,试想,那是一种多么浓郁的文化氛围,多么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和画面啊!
关阔老先生是承德市著名的学者,不仅书画精美,历史、文学、社会学,乃至教育学也非常精通。杨帆经常前去请教。笔者看到了关先生为杨帆收藏而写的美文,精辟透彻,令人称绝!
原军分区司令员李贵,武将儒风,和杨帆经常有诗书往来,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多年来,李司令对学校多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石奕老先生,诗书画、篆刻、摄影皆有名,1953年摄影作品就发表于人民画报。他和杨帆称兄道弟,关系非常密切。
精通西画、国画的军旅画家李哲,几次帮助杨帆支农、扶贫,参加关爱青少年的活动。
不耻下问,为了一个文物方面的小问题,他曾经拎着水果到医院拜访住院的田野老先生。
在山庄里为高寿的承德市第一任离宫管理处处长李铮夫拍摄照片服务。
普宁寺喇嘛的禅房里挂着他书写的条幅。
由热河十景诗,他认识了诗作者任继先的后人。
著名摄影家季增是为战友雷锋拍摄照片最多的人,也是杨帆视为老师的最好的朋友。季增给学生一边传授摄影知识,一边讲述雷锋故事,取得了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季增先生在避暑山庄举办摄影作品展,铁中的管乐队到场支持,音画共美。
设计避暑山庄、颐和园、红楼梦等四套邮票的当代著名工笔画家萧玉田几次来校讲座指导,使学生们受益匪浅。杨帆为承德旅游知名度的扩展曾写过一篇发挥门券宣传作用的建议文章,请萧玉田先生转交市政府领导。市长读了此建议信后亲自批示,责成文物局专门研究落实。萧玉田先生将批文的复印件亲手交给杨帆校长,萧玉田先生的这种办事认真负责的精神,让杨帆校长非常感动。
有一天,在学校教务处,他看到一位不认识的军人,政教副主任给介绍说,他叫隋继国,是我的同学,因病修养。热情握手了解之后,他知道了这位军人是经过战火考验的承德兴隆籍人,被称为“中国的保尔”。他的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在河北省电视台有过专题报道。杨帆校长立刻真诚相邀,聘用隋继国作学校的义务辅导员。以身示教,学生反响特别强烈。
承德这方宝地,自古文人墨客层出。特别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里兴盛衰败的历史,演绎的风生水起,这方热土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人。
文化为铁中独特的素质教学描绘了精彩的一笔。不怪连外国友人也慕名前来参观访问,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都为学校题词鼓励。
可以说在承德各大中小学校,铁中的素质教育是独特的,在铁道全路是独特的,在全国也是独特的。
敬请关注明日
《一个热河土人的家国情怀(四)》之七“摄影之境界”、之八“门券之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