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河土人的家国情怀(四)
承德 钱宝林
七、摄影之境界
摄影是光影的艺术,是瞬间的艺术。一张张无声的影像里面,涵盖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拍摄者所张扬的个性,宣示着世间的善恶美丑,以及纪录历史曾发生过的沉静与喧嚣、感悟与震撼。杨帆喜欢这项定格的艺术。
1975年,杨帆的父亲援外回国,用侨汇券给他买回一架国产的海鸥牌相机,他开始捕捉黑白影像里的大千世界,研究如何给人以视觉冲击的艺术效果。
摄影家李耀南是承德第一个拿到全国影展银奖的人,《丰收的诗》获奖后在南营子大街群艺馆门前的橱窗展出,曾引起不小的轰动。杨帆抽出时间虚心地听李耀南、衣志坚、于俊海等老师举办的摄影讲座。
承德是国家级摄影之乡和创作基地,多年来,承德先后出现了许多有成绩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为了让摄影之乡的美誉发扬光大,影响更深,杨帆凭借所学的摄影技术,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审美特长,培养了小学、中学、老年大学众多的摄影爱好者。
1998年,杨帆创建了承德市青少年摄影创作基地。这个基地不仅义务培训青少年,也成为成年人经常活动的场所,经常举办讲座、展览。2000年衣志坚为首的热河摄影家协会成立,杨帆担任副主席,专门负责教育。
2005年1月25日,承德老年摄影家协会成立。由原承德日报社摄影部主任季增、原承德军分区司令员李贵、原承德铁路中学校长杨帆和市委老干部局局长马殿忠、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辛志友等5人发起。
老年摄影家协会成立以来,连续举办了14次摄影作品展,每届都涌现出一批新人新作,每届的展出质量都有大幅的提高。因此也团结了一大批爱好摄影的中老年人。
杨帆与著名摄影家李耀南、季增、于俊海、石奕,衣志坚、王舜关系密切,他们既是影友又是互为师长的关系,这些摄影家亦尊称杨帆为老师。他们共同为承德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局面。
杨帆退休以后,在承德老年大学教授摄影课。从2004年到2016年,一直持续了12年。虽然中间有所间断,但培训结业的学员达到300多人。授课中,他不拘泥于某种相机如何使用光圈、速度、白平衡等使用技术技巧,而是重点通过一幅幅摄影图片的光影、构图、人物、风光、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切入,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讲美学、讲诗意、讲意境。他为学员们选出那些带有景物描绘、人物心里反应的诗词歌赋,让学员们读诗品词,领会其内涵和精华,从诗句中体会艺术作品的气韵意境和哲理关系,从而提高摄影意境的充分表达。
带领老年摄影班的学员在山庄二马道创作实习。
和小学生在一起(衣长兴拍摄)
2011年,杨帆在桥东小学兼任家长委员会主任,帮助学校成立了“少年儿童摄影学校”开班授课8期,坚持6年,培训小学员300多人。
杨帆带领小摄影班的孩子们在离宫学习创作。
杨帆经常带领老年大学的学员们走山庄,上外庙,登长城,跑坝上,到过承德地域不少的名山大川和小山村进行采风实践,将各自满意的作品通过承德摄影家网发表,供学员们评价欣赏。他循循善诱、一丝不苟,无论是在拍摄现场还是在网上评析,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在上的架子。作为摄影评论的总版主,他把学员们创意、创新的点滴进步,结合美学知识一一肯定,并指出不足部分,提出中肯的建议,点评每一副片子的得与失,让人心悦诚服。赢得了历届学员们的认可和好评。
杨帆在采风活动中的同时也采写过多篇民俗文化活动的文章发表。每年的元宵节,他到农村拍摄花会,深入到农民家庭采访,和很多村干部保持联系。2015年他到宽城县桦皮溜子乡,认识了任杖子村的女书记,很为她的苦干精神而感动,以后多次到这个村,帮助出谋划策,建设村级博物馆,发展旅游建设。
这是一张在承德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举办摄影讲座的纪念卡,也是在众多讲座中的一张学员听课卡。杨帆这次主讲的题目是——影响时代的新观念。
承德摄影网,是检验摄影人作品的丰硕天地,同时又是杨帆开拓摄影文学的园地,他担当总版主期间,每天上网六、七个小时,看片、评片,常常在凌晨两三点钟还在工作。他自己亲自负责《总版主评片》《摄影文学》两个版块,创建“摄影文学”这在中国其他摄影网站是没有的,在摄影界是一大创新。这个义务评图的总版主,他一当就是5年。 他的摄影品论文章三百多篇,已经打印成书四卷册。
八、门券之情缘
2004年年初,承德市收藏家协会成立。他的收藏兴趣是旅游门票。
出于对文学、书法、美术、摄影的爱好,杨帆对承德的旅游门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一枚枚手绘的、文字的、摄影的精致门券,让人看了不仅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更是让人燃起对家乡热爱的一种情愫。由此他想到了个人的名片作用。门券不就是宣传我们承德这个旅游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吗?
收藏的不止于纸质的物品,重要的是知识,是文化。他多次向承德旅游门票的设计者陈克寅。刘爱民,印制者王强等人请教。为了家乡的发展,杨帆写出了上面提及的让萧玉田先生转给市政府领导的有关门券文化的建议信。接着,他通过广泛了解,知道了承德有那么几个人热心门券收藏工作的券友,杨帆觉得应该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为宣传家乡,宣传承德出把力。
2005年3月16日,他把能召集到的高兴武、杨利民、刘运峰、张晏华、曹涵良5人请到自己家里,召开了筹备会议,搭建了组织构架,拟定了章程,经相关部门批准,承德门券收藏家协会正式成立。大家推举杨帆担任协会会长。依照章程规定的办会宗旨,用杨帆的集藏感悟就是:门券是用来读的,读出内容、读出意境、读出美的内涵。不在乎一张票的有与没有,专题制作是欣赏,一张门票也是欣赏,目的是增识增智、增文化增修养,从而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中服务城市,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发展。
2005年5月1日,承德门券协会在避暑山庄举办了首届门票展,此举轰动了整个山城。紧接着,就有两位新人加入。该图片摄于8月27日。由左至右为:张晏华、杨帆、杨利民、曹涵良、石德常、刘运峰、郑航宇、高兴武。
遵循“友谊、真诚、和谐”的建会原则,“热爱、关心、奉献”的会员精神,“淡化商品倾向,强化文化意识,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共享文化活动的快乐。”的努力方向。在杨帆会长的带领下,会员们潜心钻研门券业务,交流门券收藏经验,研究门券收藏理论,健康有序地开展门券收藏活动。以开展走进院校,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进企业的“四走进”活动,深入到学生、市民、军人、工人中间义务宣传,扩大影响,象《承德避暑山庄》、《辉煌的外八庙》、《金山岭长城》、《坝上草原》、《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天安门广场》等专题的展示,无不引起众多参观者的由衷赞叹。展览期间,会员们还向观众发放过期门券,与他们共享祖国的大好河山。会员们的辛勤付出和义务奉献,为宣传家乡,宣传承德,促进承德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走进学校,杨帆向半壁山小学的同学们赠发门券。(钱宝林拍摄)
为了不断提高会员的综合素质,协会每年都要确立一个主题,相继开展了“山庄谈券”、“山庄访古”“外庙探秘”等活动,这些有益的活动,不仅增识益智,陶冶情操,而且增强了会员的体魄,凝聚了团队精神。
在数次组织会员参加河北省、全国的旅游门券展中,杨帆总是事无巨细,分工细密,组织严密。与其他兄弟省市门券协会和个人的交往中广交朋友。承德人的热情好客,朴实待人,平等交流,文化氛围,团结协作,受到全国券协组织和兄弟省市券协的一致好评,保定的王建池,石家庄的康立群,山西的胡保平都说过:承德是全国券协组织里面的一面“不可复制”的旗帜。可以说,杨帆本人的文化大家气质,渊博的审美风貌,待人谦和的态度,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所突显的精神面貌,无不让人投来羡慕敬佩的眼光。
承德门券收藏协会的章程中有一句非常通俗易懂的话。那就是达到“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收藏愿望。门券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没有人特别在乎门券得失的多少,玩儿的是一种情趣,一种潇洒,一种意境。得到的是文化的熏陶,券友间亲情的快乐。
2016年初,杨帆主动辞去当了10年多的会长职务,此时的协会会员数已达到30人。这30人来自市内各政府部门、企事业部门,有党员干部,也有普通工人,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门券协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市收藏家协会的中坚力量,在全国门券界已是小有名气。打造出了一支团结向上、和谐共处、充满正能量的团队。组织活动有像张子玉、高兴武、寇瑞敏那样安排周到的人,后勤管理有像王天林那样的好管家,宣传报道有像钱宝林那样的笔杆子,避暑山庄研究有像冯春江那样的专家,门券专题制作有像石德常那样的技术骨干。杨帆欣喜地看到,新一届领导班子正以全新的风貌,带领全体会员开拓新的局面。
退休后杨帆的童心不眠(杨晓东摄)
结语
辛丑正月初九,笔者再次到杨帆家登门拜访,阳台上几盆香雪兰花正在开放,清香怡人。诗书画作,满屋生辉。最醒目的条幅是“战疫情同仇敌忾,夺胜利众志成城”,还有配画的热河十景诗。
杨帆依然每日读书,案头摆放着《古文观止》《人间词话》《中国书法》《中共党史》《抗美援朝的故事》。
他拉着我共进午餐的时候,正色说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们大笑!
2000年被评为承德市十大健康老人。
2013年被承德市老科协评为优秀会员,
2015年,荣幸地成为承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志愿者”
2018年被承德市关工委评为优秀志愿者。
2020年摄影作品入展平遥国际摄影节。
自己写作的文章已经装订二十多册。今年计划还要增加两册。
“老夫喜作黄昏颂”,我们说 这样的人能老吗?
“撸起袖子加油干”,“脚踏实地加油干”,把习总书记的名句写在案头的人,哪里会老!
有能力担任高三毕业全年级同学晚年聚会的主持人,成为大学同学聚会的主心骨。小学、中学、大学的老同学天天与他有微信往来。老同学们也不希望他衰老!
老年大学那些数不清的学员还在盼望着与他一起去采风!
春节,远在江南的一位当总工程师的学生打来电话:“杨老师,祝您健康长寿!”
一个温和的老人,“不畏浮云遮望眼”不惧眼前浮云,只求高瞻远瞩,目送千里。
本来还想写写他的家庭,比杨帆大20岁的父亲依然健朗,由老父亲建立起的良好家风,传承给儿女们,老人非常高兴。杨帆的老妻、他的儿女,都可以书上一笔。杨帆笑着说:这文章够长了,不要再写了。笔者也知道,承德晚报曾不止一次专版报道过他的家庭,报道过他与老妻的牵手之路。
上面这张照片是杨帆3月9日发给笔者的,他写了以下的说明:看我坐在电脑前时间长了,老妻有些不放心,非得拉着我站起来活动活动。(家中保姆手机摄)
近来杨帆老师的腿部有恙,行走有些不便,宅在家里,一边侍候老伴,一边调养身体。闲时,兴致来临,他喜欢在家大声地朗诵一段诗文,以疏通心中的脉络。心静如水时,他会挥毫写字作画,以开拓大脑的想象空间。笔走龙蛇,一幅行草,撇捺间又似走过的青春脚步、壮年的行旅、老来白发的飘逸。杨帆有句自题的座右铭:“老骥不伏枥,犹思驰千里。”他请人为自己刻了一方闲章,“不伏枥”。有不停歇,不服老之意,励志自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驰骋千里的雄心丝毫未减。
报国之心,家国情怀,他要继续做一个职守合格的“弘扬历史文化,守护精神家园”的“热河土人”。
辛丑正月廿四,本文作者与杨帆先生在一起。
2021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