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办报之路(七)
张占芝
在《旅游与收藏》的第六期上,出现了一则上海郭效文老师的交流广告,正如他自己所言,他是上海交通局工会专职疗养的导游,有很多的门券藏品可用于交流,这在当时是得天独厚的,让券友们羡慕极了。有了雄厚的复品,再加上郭老师的认真态度,收藏速度之快是自然的,更让人敬畏的是坚持收藏门券几十年,名符其实的券界长青树。
在一则启事中,有一位长春的小伙子放弃了门券收藏,这也是洪利老哥拨苗助长的结果。在收藏的几十年里,他不知选中了多少人,认为是好苗子,全力去培养。可到头来一位坚持下来的都没有。我帮他总结出来了,爱好收藏的人并不是引导出来的,天生就是这个虫,就是无人领引,自己也会往这道上爬,正如我、你、他。
已故的北京朱书群先生的名字出现在了通讯录中,我们后来还有段交流的经历。朱先生的患病后期,为了治疗出让自己的藏品,我们知道消息时已经晚了,有几个好专题让人买走了,但也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朱先生把余下的藏品全部寄给了我们,特别是北京的公园、风景区的门券是独树一帜的。后来我们去北京开烟标会,本想见一见从未谋面的朱先生,但又考虑到人家病情已很重,不忍心再去打扰,委托赵绍武先生捎去二百元钱慰问一下。我们不但没见过朱先生,就连照片也没有见过,对于这位转让大户,我们心里总有些歉疚。上次去湖南开会,我们在北京换车,特意到陶然亭公园转一转,看看朱先生生前工作的地方是什么样,以此方式来缅怀。
苏州的俞自立老师也在通讯录当中,见到俞老师的名字,券友们马上就会想到他自办的门券收藏报。是一份很有特色的报纸,把各地券刊的精华利用复印的手法聚集于一身,真是妙不可言。
在小报的第三版,刊登了洪利老哥自己的短文“读读写写趣更浓”,也是个人的收藏体会。就是他现在也有这个习惯,每当收到了一枚陌生的门券,都要查一下资料,当然了现在不用翻辞典了,很多内容手机上都能找到。这个习惯到什么时候也不会落伍,无意之中长见识。
我曾见过他当时的登记册,把新增加的门券记上名称、收获时间、还有积累的总数量。特别还记录下赠送者的名字,到了年终还要把每位赠送者所增加的数量一一统计,然后再排出名次,用这种方法记录着友谊,现在想起来还真是乐在其中。
写这篇连载,起初我是想试试,忙活了几期自己不能自拔,和有的师友一样对以后的故事充满着期待。我也有个习惯,什么事最好有新鲜感,各期的小报我随手就可以找到,但我要自控不去触碰它,先知道内容写的时候就没有激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