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靖江王系列之一
靖江王册立与灭亡
明朝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确保朱家天下能传万世之秋,“分封诸子,期在屏藩帝室”,侄孙朱守谦与朱元璋的儿子秦、晋、燕等诸王一道成为首批获封的藩王。分封于岭南重地,号称“用兵遣将之枢机”的静江府(今广西桂林),改“静”为“靖”,称靖江王,被赋予威镇广海,绥靖南疆之意。
朱守谦祖父为朱元璋长兄南昌王朱兴隆,早在朱元璋起兵之前已饿死,其妻王氏带着朱文正依附朱元璋,朱元璋夫妇对朱文正“抚如己子”。朱文正勇猛善战,随军渡江时,攻下集庆路(今南京)。因屡立战功被升为枢密院同敛,朱元璋后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文正镇守江西洪都府(今南昌),陈友谅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丰(今安徽寿县),江南兵力空虚之隙,发兵号称60万,围攻洪都。朱文正按朱元璋坚壁挫锐的计谋,顽强坚守85日抗击陈军,为朱元璋进行反攻赢得了时间。围而不得,陈友谅只能退入鄱阳湖与朱元璋决战。朱文正又断其粮道,友谅终败亡。朱元璋还京后,大大地赏赐常遇春、廖永忠及诸将士金帛。朱文正有功暂未封赏,发怒,遂失常度,任部将掠夺其下妻女。后后欲投靠张士诚,被押回京城,免官软禁于桐城,不久被鞭笞而亡。
朱文正谪亡时,其子铁柱已知事,朱元璋不愿其重蹈覆辙,将“铁柱”更名为“守谦”。可惜朱守谦并未“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就藩桂林后“狎比小人,阴贼险狠,肆为淫虐,国人苦之”。朱元璋大怒,守谦先被废为庶人,谪居凤阳,后虽复其王爵,封国徙至云南,但依旧爆横如故,最终禁锢亡于凤阳。
朱守谦亡后,朱元璋册立其嫡长子朱赞仪为靖江王世子,而未就藩,直至朱棣夺取帝位,准其承袭王爵,靖江王才重新回到封地桂林。
朱赞仪薨后,靖江王历经庄简王、怀顺王、昭和王、端懿王、安肃王、恭恵王、康僖王、温裕王、宪定王、荣穆王等10王。在朱亨嘉夺得王位时明帝国已到日暮西山之地,不久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处在南方的各藩王相继自立,为争夺正位打的不可开交。明宗室中世系最远的朱亨嘉也不甘寂寞,身穿黄袍,南面而坐,自称监国,改广西省会桂林为西京。可惜不到半年,朱亨嘉便被活捉,押往福建,被隆武皇帝缢杀之。
朱亨嘉之乱平定后,隆武皇帝封宪定王嫡长孙朱亨歅(yīn)为靖江王。朱亨歅在位期间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虽竭力帮助残存的永历朝廷抗清,毕竟绵薄之力有限。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廷定南王孔有德带兵攻陷桂林城,破靖江王府,俘获朱亨歅及其子等人,传国280年的靖江王就此灭亡。
朱亨嘉之子朱若极国破时还是个孩童,在宫人的保护下得以逃出,流落到全州湘山寺削发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之后他经历了长时间的颠沛流离,辗转于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河北等地,到晚年才定居扬州。石涛诗文书画皆擅长,尤其是山水画,他“搜尽奇峰打草稿”,画作构图善于变化,画风新颖奇异,笔墨苍劲不羁,一反当时的仿古之风。他与弘仁、髡(kūn)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其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画向近、现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明中央朝廷分封于广西的唯一一室宗藩,靖江王自初代朱守谦至末代朱亨歅,共传位十一世十四王,享国280年,是明代存世时间最长的藩国。靖江王及其宗亲虽为皇亲贵胄,却和其他藩王一样,是圈养在一城之中的未定罪囚徒。不得擅离封地,甚至连王府也不能随便外出。诸多限制与约束也无法节制所有宗室成员,威胁府县、打杀官员与民众、奸淫掳掠等胡作非为之事不胜枚举,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广西本是地瘠民贫之地,岁入不多,加之常有土官叛乱和少数民族起义,使得经济发展缺乏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靖江王族人数众多吸食广西的民脂民膏近三百年,严重消耗广西的地方经济,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靖藩宗室也不乏德才兼备者,他们广为修建和修缮道观、庙宇、阁堂、道路、桥梁,如桂林城隍庙、伏波庙、万寿寺、花桥等等。虽仕途永绝,却不妨碍他们寄情于山水,吟诗作赋,于是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这些对桂林乃至广西的文化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靖江王室给广西人民带来了诸多苦难,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总体来说弊还是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