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影”长安街(四)
我们来到了东单路口,先看看这张老照片。
图为清末的东单牌楼南侧向北望,远处可见克林德碑。关于克林德碑,我们后面会讲到。
首先我们要弄清“东单”这个地名的来历,“东单”实际上就是东单牌楼的简称。
北京城是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的,东单、西单牌楼位置是东西对称的,就连匾额的内容也是相互呼应的。
东单牌楼匾额原为“就日”,西单牌楼匾额原为“瞻云”。
该照片于1923年从东单牌楼北侧向南拍摄。
1916年袁世凯当政时,将东单牌楼匾额改为“景星”,将西单牌楼匾额改为“庆云”。
照片上东单牌楼匾额已改为 “景星”,依稀可见远处的崇文门城楼。
东单十字路口从北往南拍摄,远处是崇文门城楼(1968年崇文门城楼拆除)。
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的东单过街天桥。天桥上的卡通形象为第11届亚运会的吉祥物“熊猫盼盼”。
第11届亚运会于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在北京举行。 这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
图为东单过街天桥上有“银街”标志时的样子。
图为2017年长安街综合整治工程中拆除原东单过街天桥后重建的新天桥。
东单菜市场前身是诞生于1902年的东菜市,坐落在东单二条。英文名称“EastMarket”,由法国人管理,当时是京城少有的“高档购物中心”。
1928年正式更名为东单菜市场。图为1916年拍摄。
1916年,北洋政府内务部长朱启钤在东单菜市场建格言碑,底座四面分别写着礼义廉耻四个字,上面是古人格言。
当时计划在北京修建多个格言碑(亭),现存的只有中山公园内的格言亭,我们后边还会讲到。
这是1964年春节环城赛跑经过东单时的情景。此时东单菜市场东邻是东单食堂。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市民汇集东单路口观看。迎接尼克松的车队由八辆摩托车开道,十几辆大红旗及一串吉姆、吉斯和老华沙组成。从图中可见东单食堂已改换门脸儿。
此图应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东单食堂改名为东单饭馆。
此图可见东单食堂已改名为东单快餐厅。根据东单快餐厅屋顶的广告——龙年北京欢迎你,可以推算出这是1988年。
这张门票可以佐证,1988年是北京国际旅游年。
改建后的东单路口,拆除了东单快餐厅。东单菜市场在东单十字路口的西北角。
东单路口往北路西是东单三条,这里原有豫王府。
1918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在豫王府旧址修建了协和医学院,还有协和医院及医院住宅群。
图为1921年在协和西门拍摄的开院合影。
洛克菲勒是美国实业家、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创办人。
协和医院住宅群位于东单北大街路东的东堂子胡同与外交部街胡同之间,由三个拱形门洞组成的大门尤其醒目。
协和医院住宅群于1918年开始建设,历经三年而落成,共14座楼。各种室内配件多从美国运来,整体建筑质量达当时世界最高级别。原经费预算为100~150万美元,实际耗资高达750万美元。
据说修建房屋的砖石是特意从开滦定制的红砖,质地异常坚硬,别墅的玻璃是从美国运来的,比普通玻璃厚。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这些建筑没有丝毫损坏,可见其坚固程度非一般玻璃可比。
大门口东28号楼曾是被誉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教授的住处。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就是由林巧稚大夫接生。
著名生命科学专家王世真院士曾住在33号楼。他的本家兄弟就是鉴赏家、收藏家、学者王世襄先生。
住在43号楼的吴德诚大夫,年轻时和女友被海隔绝于大陆与宝岛。晚年时吴德诚大夫去台湾讲学,前女友见到媒体报道后和他见面,两人此时皆已单身。
前女友和吴大夫回到北京,住进43号楼。两人如胶似漆,连看电视的时候都要手牵手,时不时会心一笑。
吴德诚大夫的父亲和三个叔叔都是医学专家,二叔吴阶平是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九三学社的杰出领导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住在35号楼的何观清大夫和司徒美媛女士是大院里的传奇人物,何观清大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他高大英俊,被尊为中国流行病学先驱和奠基人之一,绝对符合当下对“高富帅”这一词的诠释。夫人司徒美媛女士出身名门,气质高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谓真正的“白富美”。
他们结婚时证婚人是司徒雷登,就是毛主席著文“别了”的那位美国大使。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政府总理衙门照会各国使节,限在24小时内离京。图为“克林德碑”。
德国公使克林德于6月20日上午带翻译打算到总理衙门交涉,要求延长离开北京的期限。
其乘坐的轿子到东单北大街西总部胡同西口,与巡逻的火枪队遭遇,克林德被击毙。后清政府迫于德国政府的压力在此处修建“克林德碑”。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中华民国政府将“克林德碑”迁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还改了名字,我们后边再讲。
这集我们徜徉在东单路口,下集我们将回到长安街,从东单路口继续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