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前的今天
新乡 王继平
1958年4月15日,毛泽东主席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一个合作社》,在1958年6月1日的《红旗》第1期(创刊号)上发表。今天,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
介绍一个合作社
毛泽东
“一个苦战二年改变了面貌的合作社”,这篇文章值得一读。共产主义精神在全国蓬勃发展。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群众中的落后阶层奋发起来努力赶上先进阶层,这个事实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革命(生产关系方面尚未完成改造的部分)、政治革命、思想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正在向前奋进,由此看来,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过去的剥削阶级完全陷落在劳动群众的汪洋大海中,他们不想变也得变,至死不变、愿意带着花岗岩头脑去见上帝的人,肯定有的,那也无关大局。一切腐朽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其他不适用的部分,一天一天地土崩瓦解了。彻底扫除这些垃圾,仍然需要时间;这些东西崩溃之势已成,则是确定无疑的了。除了别的特点之外,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大字报是一种极其有用的新式武器,城市、乡村、工厂、合作社、商店、机关、学校、部队、街道,总之一切有群众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已经普遍使用起来了,应当永远使用下去。清人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字报把“万马齐喑”的沉闷空气冲破了。我现在向全国七十几万个合作社的同志们,以及城市里的同志们推荐一个合作社。这个合作社位于河南省封丘县,叫做应举社,很有些发人深省的东西。中国劳动人民还有过去那一副奴隶相么?没有了,他们做了主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面的劳动人民,现在真正开始统治这块地方了。
1958年4月15日,于广州
笔者为什么喜爱和收藏这本《红旗》创刊号,主要理由如下:
1、《红旗》是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第一份理论刊物,又是创刊号。
2、毛泽东主席亲自为《红旗》题写刊头,撰写文章《介绍一个合作社》。这个合作社就是河南省封丘县应举合作社。封丘县是我出生、学习、下乡的地方,我在这里生活20年,有一定感情。
3、1958,是我出生的年份,我喜欢这个吉祥数。
4、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目前,我在努力收集共产党员、全国劳模、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孙香云的有关事迹资料。孙香云主要事迹之一创办了封丘县第一个常年互助组。
近期,我发现这样一篇文章——“《介绍一个合作社》发表前后的应举”,摘要如下:
1958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红旗》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向全国70多万个合作社推荐封丘县应举农业生产合作社“很有些发人深省的东西”。毛泽东高度评价,应举社发扬“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精神,经过1956年、1957年两年的大干苦干,终于战胜了灾荒,发展了生产,在一穷二白的大地上写出了“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了最新最美的画图”。
《介绍一个合作社》的发表,使应举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应举农业合作社是1955年冬季建立起来的。全村有204户,1074人,耕地4150亩,牲口140头,当时,这里地势低洼,土质盐碱,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是历史上有名的老灾区。在黑暗的旧社会,饱受帝、官、封压迫和剥削的应举人民饥寒交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42年,由于遭受蝗旱灾害,全村130户就有40户逃荒要饭,七户卖儿卖女,全村出现一片萧条凄凉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翻了身的应举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踊跃参加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他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从成立临时互助社到成立常年互助组,又发展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建成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历5年时间,顺利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道路。
1951年春,中共封丘县委召开全县农业劳动模范表彰大会,推广了五区杨楼村孙香云创办全县第一个常年互助组的经验,并奖励大黄牛一头,披红挂彩,游行庆贺,以此引导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件事给应举人很大震动。……
每年的4月15日,封丘县应举都要举办纪念活动。今天,是毛泽东主席《介绍一个合作社》发表63周年纪念日。撰写此文,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