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有纪念意义的红色景点门票
保定市 丁昊霖
清明节放假期间,按照学校要求,我们班分成八个小组,到不同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我们小组一行六人去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不但圆满的完成了一次有意义的红色研学活动,而且每人惊喜的收获了一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二十多年前曾使用的入馆门票。
同学们在纪念馆大门口合影(右一为本文作者)
听老师讲,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而且我们保定是发起地。但她毕竟距离今天100多年了,对于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还是知道的很少。所以,我们几位同学还是怀着浓浓的好奇心、抱着求知若渴的心态进入了纪念馆。
纪念馆有两个展厅,展览分六个部分。通过参观墙上的文字、图片和展柜里的文物,加上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仿佛把我们带回了100多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勤工俭学运动现场。
近一个小时的参观,讲解员叔叔解说的很溜 ,可对于我们这些小观众来说,好像吸引我们精力更多的是展厅里复制的声、光、电配合的勤工俭学工作场景和展柜里老一辈革命家使用过的实物。因此总感到我们的思维跟不上他讲解的节奏。好在我提前上网查看了相关资料,加上现场参观,还是增加了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感性认识。比如,我知道了保定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当初的场所除了市区的“育德中学”设有留法预备班,高阳县的“布里村”还有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这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李石曾先生是保定市高阳县人;我们国家一大批非常著名的伟人都参加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他们为改变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我们熟悉的周恩来、邓小平等等;这座纪念馆是经中共中央于1983年2月批准建立的,大门口悬挂的馆名是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目前这里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在这里的一上午,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通过参观,我为老一辈革命家年轻时代怀着“寻求真理、报效祖国”“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远大抱负远涉重洋而深深感动。周恩来22岁、邓小平16岁去法国,可以看出他们少年时代就怀有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由于没有钱,留法人员出国时挤在装货物、装牲口的船舱里。在法国,他们边工作、边学习,常常是食不果腹。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们的革命意志。对比老一辈革命家,现在的生活环境强了几百倍,但我们对未来的理想、抱负和求知欲望等等,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思考,如何学习、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
同学们手持装有门票的信封合影
活动要结束时,门券收藏爱好者王建池爷爷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惊喜,他把分别写着我们同学姓名的白色信封一一递到我和其他五位组员手中,他告诉我们“信封里装的是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二十多年前曾使用过的门票,已经绝版了。送给你们留作纪念。希望你们把它珍藏起来,以后再看到它,就能回忆起这次有意义的研学活动,还可能追忆起100年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课余时间,还可以欣赏、研究门票上边的信息,比如长城和埃菲尔铁塔图案设计在门票上的意义是什么?再比如从门票上六位数字的电话号码,你能联想到哪一个领域的科技发展吗?”大家边听边拿出门票欣赏,爱不释手。同学们边表达感谢,边表示一定好好珍藏。还有的同学说今天参加这个小组的活动真幸运,偏得了一张红色景点门票。看着其它小组参观的同学投来羡慕的目光,我们还有一点点小小的得意呢!
同学们获得的赠品
作者:丁昊霖,男,11岁,保定市高新区小学五(12)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