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办报之路(十五)
张占芝
今天我打开了《旅游与收藏》第十五期,上面写着出刊日期是1990年的10月,喜欢体育的师友都会清楚地记得,那一年我们国家承办了北京亚运会,由于它是文革后我国举办的最大的综合体育赛事,举国上下无比的重视,其程度一点也不亚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门票和请柬设计的都很漂亮,可爱的熊猫盼盼给数亿的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次亚运会之前,券界绝大多数人不认为体育入场券属于门券家族的成员,只有极个别的人收集,但也不堂而皇之地与风景门券放在一起。就是通过这一届亚运会,许多券友爱上了体育门票。在这个群体中,还有许多分支,有专集综合体育赛事的门票,有的人连程序册等相关物品都确定为涉猎范畴。也有根据自己的业余爱好收集专项的体育门票,收集球类票的偏多,其中足球票有了自己专门的收藏圈子,这主要与球迷多有关。其它球类基本都是各自为战,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网球等。

在通讯录中出现了安徽蚌埠朱振怀的名字,这位券友可能在别人那没什么印象,收藏门券的名气也不大。但在洪利老哥的记忆里今生都难以忘掉。



有一年他与这位朱姓的券友达成协议,用全部门券藏品交换朱友的全部烟标藏品。那个时候的人很简单,只在信中约好,相互寄过去就算完事,双方根本就没有讨价还价的过程。我问洪利老哥现在后悔不?他的回答很肯定,当时感觉占了很大便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在沾沾自喜,因为他的主项是烟标,这么做一点也没有错。只是说有很多门券再也搞不到了,其中有长白山最早的两种新闻纸上印的门票,还有他亲手购买的本市君子兰花园的五分票等等。当时他集到了八千多种,全国也名列前茅,从时间上推算都是百分之百的早期券。

在第三版上刊登了已故张云财老先生有关陨石和陨石博物馆的短文,给大家以很大的启发。也多亏了这位可敬的老人,在他的努力之下,把该馆多种珍稀的门券留在了券界。有一组彩色照片的门票,那是刚有彩色照片时期的产物。现在可能有些券友怀疑这组照片是不是门票,当时洪利老哥也在张老面前表现出了疑虑,把老人家急得直发誓:不信现在咱就去馆里,是我亲自在馆里搞出来的,就剩下这几组了。




我是完全相信张老说的话,我们都应该记得,刚出现彩色照片的那个时候,个人基本是没有相机的,更没有冲洗设备,其成本是很高的。馆方不可能拍了这些照片送人或当简介用,张老也不可能自制这种东西送给券友,老人家也从来没出售过门票。估计只有一种可能,,开馆后门票还没印出来,馆方采取的应急措施。目前这组门票的存世量极少,只有个位数。
多谢各位的关注与陪伴,下一篇与我一起翻阅《旅游与收藏》的第十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