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寻踪傅山松庄侨居处
松庄烟树十余年,
寺路相逢笑下驴。
今日重来浑不见,
白云深处有移居。
松庄位于太原东山脚下。傅山先生南游江淮后,回到太原不久,就开始了他“松庄烟树十余年“的”侨居“生活。因为住在松庄,自起别号为“松侨”,意思是明朝已亡,自己已无国无家,虽然住在熟悉的故乡,却如住在异城海外,因此是“太原人作太原侨”。傅山从55岁到73岁,以松庄为落脚之地,生活了18年。
2008年深秋,我和老伴驱车前往位于太原东山脚下的松庄,想亲临松庄亲眼目睹一下“松侨老人”300年前“侨居”的居所。驱车从五一商厦向东直上朝阳街,过东环立交桥,来到位于几条交通要道交叉处的城市边缘地带的松庄。将车停在松庄村委会大楼前(白云寺就在旁边),沿着松庄的小路前行,几经询问、经人指点终于找到了当年傅山在东崖腰居住的两孔窑洞。如今300多年过去了,我们见到的是两孔塌毁的窑洞,厚厚的黄土将其掩盖,只留下两眼不大的洞口,院墙早已不见了踪迹,曾经的院子被种了许多树,地上野草遍地,丝毫没有了当年的景象。站在窑洞前,思绪万千。当年傅山侨居松庄时,过着清贫淡泊自守的生活,窑洞开挖在半山腰,门前小径蓬萵依旧,周围有几株槐树和榆树,冷落而清静。在这里,他与儿孙们一起作诗吟唱:正是在这里,他接待了前来拜访的太原和山西的一批有志节的知识分子,而且也吸引着全国知名度很高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志同道合、气节学问文章都为人钦佩的顾炎武、李因笃、阎尔梅、戴廷、申涵光等名人志士也前来松庄拜会傅山先生,他们以学问相切磋,以气节相砥砺:也正是在这里,傅山先生精心培养、谆谆教诲自己的儿子、侄子、孙子不断进步。他的《训子侄》就写于侨居松庄期间:还是在这里,傅山先生体验着一年四季的农村生活,他坐在树下与村民谈古论今,聊天闲谈,还以高明的医术为乡亲们治病。傅山先生得到了松庄人民世世代代的传颂。
当年侨居松庄的傅山先生还经常去附近的白云寺、南十方院(慈云寺)、永祚寺(即双塔寺)等地游走拜访,松庄因傅山而闻名于世,傅山
因松庄而成就了美名。


松庄白云寺

傅山在松庄侨居的窑洞

慈云寺--俗称南十方院

慈云寺主殿
【编辑:王建池】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