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把有关崇庆皇太后的一出“大喜剧”改编成了“苦情戏”

高申
显示日期2021-05-12;访问次数:480; 电脑端


《甄嬛传》把有关崇庆皇太后的一出“大喜剧”

                                               改编成了“苦情戏”


    当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清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在自己亲生儿子弘历的精心操办下,安度其七十岁寿诞之时,或许不会想到——自己作为雍正帝所宠爱之熹妃的经历,居然会在200多年后,被一部叫做《甄嬛传》的影视剧,篡改得无以复加吧。乾隆皇帝若能借尸还魂,也准会因——把自己亲娘改作“养母”的戏说之事——而龙颜大怒。其实,戏说只能是戏说。熹妃绝不可能如吕四娘(在清代的小说演义中,一位对雍正帝有着杀父之仇的侠女)那般,随时准备着谋害大清帝君。如果真是这样,熹妃也断难进得了清西陵,长眠于自己夫君的身边。

image.png


浓得化不开的乾隆皇帝亲母子,在郑晓龙“笔下”变成了一组“政治对手”

    还记得某个冬天,我跟徒儿们闲聊“为何《甄嬛传》能受热捧”,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甄嬛终于学会了“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技巧,而且还玩得如火纯情。但这甄嬛玩到最后,却做得过了头。但见《甄嬛传》的最后一集里,被熹妃推举上龙椅的弘历,居然于某次交谈中,不经意地警告甄嬛说:春秋之时,郑庄公之母有两个亲生儿子,可她偏爱并非国君的小儿子,结果导致了两子间的兵戎相见。此番争斗,还只是出自一奶同胞,倘若发生于养子(弘历)与亲子之间,又当如何。此言一出,乾隆帝对熹妃的极不信任感立显。我对学生们讲,如果这《甄嬛传》还能往后拍,那就一定会有乾隆爷怎样逼死甄嬛,或“永生不得相见”的段落了。然事实上,弘历对熹妃的孝敬之情,是发自于内心的。这是因为,熹妃就是他的亲娘嘛。

image.png


千古以来皇太后从未享受过的七旬盛典,让“甄嬛”赶上了

    在1761年,也就是被尊为崇庆皇太后的熹妃70岁寿诞之际,乾隆皇帝下旨“大肆妆点——自慈宁宫至万寿寺之间的御路”,使自己的老娘能安享乐龄。其中,寿典事宜,一部分放在了正觉寺;而另一部分,则被布置于万寿寺。要说起来,乾隆爷对此寿诞筹备之事,确实极为用心。选择正觉寺,在于此处乃藏传佛教的皇家大庙;而认准万寿寺,则是该地为汉式佛教的官方寺院。并且,二者都在一条水道上,由高粱河一路行舟一路歌,便都能朝拜一番。


image.png


    其实,在京西的沃野上(当年,在北京二环的城墙之外,便皆是农人们的村落田地了。),绝不止这两座寺庙。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由正觉寺与万寿寺,来独享迎鸾接驾的殊荣呢。这就得先说说此等古庙之来历了。在此,我们先来聊聊正觉寺。


清末的一场大火,毁掉了古刹太多的“盛世亲历者”

    这正觉寺,如今于更多人的口中,被称之为五塔寺。其实寺里面矗立着的那座金刚宝塔,不过乃庙中一物而已。据说从明成化年间,至大清光绪时代,正觉寺也曾气势恢宏,古碑摩天,殿堂巍然。可惜,清末的一场大火,使得整个庙宇,都几乎荡然无存。只有金刚宝塔,并塔前的两株千年古银杏树,被留存了下来。(在有的资料里写道,这两株银杏树的树龄,是与古塔建造时间相一致的。但于树前所立的介绍牌中,显示出——此两树皆为成材数百年以后,才被移植过来。看来树龄,至少千年。)既然寺庙无存,塔树茕茕孑立,但凡由此经过的人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将这里叫做“五塔寺”了。且无人能知此处,曾经是何等繁华的“歌舞场”。

image.png


觉寺的诞生,又一次见证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当然,正觉寺,也不是这里最早的名称。据明末撰写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有个印度的和尚,且还是位藏传佛教的传人(我总怀疑,此僧到底是不是个印度和尚。倘若是,那么当时的印度佛教界,岂不是已经全然被藏化了。),向明朝天子进献了金佛五尊,外加一份金刚宝塔的设计图。据说,成祖爷与这和尚交谈甚欢。兴奋之余,朱棣下旨,封此僧为大国师,赐予金印,建寺供养。这座让“外来的和尚,安心念经”的庙宇,初名真觉寺。(在五塔寺的历史展板上,提及朱棣乃藏传佛教的追随者。所以,才会大加兴建真觉寺。但我却找不到任何相关的证据。依我看来,与其说成祖信奉藏传佛教,倒不如说他更推崇道教与汉地佛教。不然,武当山的紫霄宫,以及散布于全国各地的真武庙,又是从何而来;且朱棣的大军师姚广孝,也并不是位藏教喇嘛。成祖爷怎么就改宗变派的呢。)


image.png


建造真觉寺的大功臣,竟然是出身于女真人的钱氏家族

    当然,建造此庙,并修筑起一座体型庞大的汉白玉古塔,绝不是于朝夕之间便能完成的。自成祖皇帝开始,在经历了宣宗、仁宗、英宗、代宗以后,金刚宝塔总算落成于宪宗时期,也就是大明成化年间。从提出动议,至全面竣工,历时长达半个多世纪。而能够使此塔大功告成的,就要首先推功于大太监钱义了。倘翻史籍,或许你会发现:这位出身自女真人的钱义,竟然是——曾与宪宗皇帝宠爱之万贵妃勾结甚密的——司礼监御用太监钱能的胞弟。据说,老钱家一门四兄弟,都净身入宫,当了太监。而且,以钱能为首的钱氏一门,都比较贪财。这位排行第三的钱义,也不例外。但他的皇差,毕竟还办得不错。这是因为,此庙不仅乃“敕造”之寺(可不是“敕赐”,而是“敕造”,花的都是官府的银两。),而且更深层地目的,是为宪宗祈福所建的“家”庙。

image.png


王崇简父子,抑或是大清朝的某位王爷,曾与金刚宝塔相伴两三百年

    钱义主导下的这项工程,应该说完成得很漂亮。最终,钱义本人,也情不自禁地、决定死后埋于塔旁。(在五塔寺博物馆内,有一张清末民初的照片。里面存有高大碑刻,及石像生等的图像。旁边的说明,便是钱义的坟冢。)但这也存在着另一种说法——于民国时代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中,当讲到五塔寺身后的墓碑时,专门提及一个叫王崇简的人。书里说,此处乃清代王崇简,与其儿子王熙的墓葬区。这个王崇简,曾官拜顺治朝的礼部尚书,且加封过太子太保之衔;而他的儿子王熙,则被封为太子太傅。这父子两代,居然于满人的天下里,领得如此官衔,也算少见。那么,墓葬的主人,又究竟是谁呢?现如今,那坟冢已平,石像及碑皆毁。或许这一切的怀疑,就只能被深藏于地下了吧。

image.png


真觉寺更名正觉寺,这里仅为一说

    明代的皇家寺庙,皆是黑瓦红柱,等级高贵。到了大清乾隆年间,为给“甄嬛”庆贺七十岁生日,孝子弘历——下旨重修真觉寺。当然,此时真觉寺之名,由于犯了世宗皇帝胤禛(雍正爷)的名讳,所以被更名为“正觉寺”。乾隆皇帝所重修的正觉寺,是将黑瓦统统更换成黄色琉璃瓦的,以体现大清朝的帝王尊严。据说当年,这里的气象之宏阔,堪与东西黄庙相比,规制仅次于北京雍和宫。(这三处,都是藏传佛教的庙宇。)

image.png


在晚清历史上,被化为灰烬的不仅是圆明园,还有除却宝塔之外的正觉寺

    然繁华总有落尽的时候。当大清朝——进入下一位皇太后安享寿诞之时,所能用来“做道场”的,便只剩下一处万寿寺了。而有着四百余年官庙史的正觉寺,在一场火灾之后,就被永久地尘封在“白头宫女”们的记忆中了。(其实,这也是中国古代木质建筑的悲哀。一座圆明园,最令人叹服的,绝不是目前当作地标的——西洋楼景区中那些巴洛克式的造型。而占据园林主体部分的中式建筑,最终都成了一抔黄土,不能不令人痛惜。)一座硕大的正觉寺,到头来只落得一座古塔两颗树。其余的,便都灰飞烟灭了。


佛教发源地建塔,居然要拿正觉寺宝塔做样本

    然而,即便只存留下这一座塔,也还是能撑得起古刹的门面。据说,金刚宝塔的造型,自大明朝进入中国后未久,便在印度失传。此后又过去了多少年,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待英国人要以印度样式来妆点帝国尊荣时,居然想到的就是北京五塔寺。由是,借五塔寺金刚宝塔的式样,在印度重修起了浮屠。

image.png


进入民国时代,金刚宝塔还在经历劫难

    也是在那本《北平旅行指南》中,作者马芷佯曾谈及过一件事:“塔顶于二十一年被奸人毁去一角,塔壁级已堵塞,游人不能升至颠。”此处的二十一年,乃是民国纪元。按照如今公历的算法,则为1932年。据说,民国时期的北平市政府,专门就此事成立过破案组,还组织了维修看护队。至日本人占据北平的1940年,金刚宝塔总算修葺完毕,且开始对游客开放。再至新中国诞生后的1961年,宝塔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也因此侥幸熬过了文革时期。如今,北京旧城内,得以残存下来的绝大多数石刻造像,及各类石刻文物,都被移入此地,并由此建立起北京石刻博物馆,待诸公的细细探究。或许,这也是半个世纪的文物之劫后,所能留下的最好结果吧。

image.png


微信图片_20210509111255.jpg

微信图片_20210509111304.jpg

微信图片_20210509111311.jpg

微信图片_20210509111317.jpg

微信图片_20210509111322.jpg



   [感谢马明言老师提供门票图]





编辑:崔艳红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