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滔滔,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参观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有感
詹慧颖
5月21日,我来到广西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参观。纪念园于2019年9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是目前全国唯一展示红军长征全貌的专题纪念馆,园区分设纪念林区和纪念馆两部分,占地面积970亩。纪念馆外形极具吸引力,十面红旗簇拥着巨大鲜红的五角星(图一),格外醒目壮观。
(图一)纪念馆外景
进入纪念馆,首先看到巨大的浮雕墙,上方写着“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八个大字(图二)。浮雕展现了红军将士冒着炮火,强渡湘江的壮烈场面。据讲解员介绍:纪念园所在地,就是当年湘江战役脚山铺阻击战的战场遗址。
(图二)纪念馆内的“英雄史诗,不朽丰碑” 浮雕墙
听着介绍,仔细观看那每一件珍贵的历史实物,详细了解战斗的经过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的第三道封锁线后,由湖南南部向广西西部前进,蒋介石为了把中央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调遣了近30万兵力,布下第四道封锁线,形成一个“口袋”阵。为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中革军委于25日决定,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抢渡湘江。现展馆陈列着中革军委下发的珍贵电报原件。从11月27日到12月1日,红军在广西的兴安、全州、灌阳与敌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将士们奋战五昼夜,英勇杀敌,掩护部队抢渡湘江。由于武器严重缺乏,红军战士只能每两人合用一支枪,用完不足60发子弹后,就用大刀砍,用刺刀拼,以血肉之躯捍卫渡江通道,粉碎了蒋介石把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的企图。
在一幅名为《陈树湘》的油画前(图三),我驻足良久。画面中,时任红三十四师师长的陈树湘躺在担架上,腹部血流不止。当时,他所率领的部队担任全军总后卫的任务,在掩护完最后一支队伍渡江后,就被敌人阻隔在湘江以东,多次突围未能成功。陈树湘腹部中弹昏迷被俘,敌人用担架抬着他去邀功请赏,当他清醒后,猛地撕开绷带,用手绞断自已的肠子,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时年仅29岁。
(图三)展厅内的《陈树湘》油画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初期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损失最惨重的一仗。八万多将士最后仅幸存三万余。当时,全州有一个叫岳王塘的江水转弯处,由于水流渐缓,从上游漂浮下来的红军战士的遗体聚集在这里。那时,老百姓中流传着一首民谣:“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是忠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鱼”。这是何等的悲壮!
湘江一役,使得红军将士对党内左倾军事路线的不满到达了极点,这就为后来的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基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从此翻开了中国革命新篇章。
展馆还全面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通过现代声光影像技术,展示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让观众深切感受到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
我们来到纪念林区,只见这里修建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凭吊广场,广场正前方有一座以陈树湘为主要代表的红军将士群体巨型浮雕像(图四),凭吊广场不远处,是红军遗骸安放地,竖立着一块块无字墓碑,人们不知道烈士的名字,但英魂与祖国同在;还有战地救护院的群像、湘桂古道等,仿佛向人们诉说当年的战火纷飞和军民鱼水深情。
(图四)纪念园广场
参观当天,一直下着大雨,但并不影响观众的热情。有的团队组织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有的整队前去凭吊英烈……,尽管方式不同,但通过参观,心灵都受到震撼!更加深刻认识到:坚定信仰,坚持革命理想大于天,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长征精神,就是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部分,必须永远铭记,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因纪念园自开放之日起,就实行免费参观,没有印制过门票及简介,对于门票收藏者来说,是一个遗憾,现借用兴安县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碑园”纪念券(图),衬托一下本文,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