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傅山先生与龙泉寺的故事
明亡后的傅山,写下“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悲痛诗句。随即,他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还阳为师,出家为道。道号“真山”。因身着红色道袍,遂自号“朱衣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藉此作为自己忠君爱国的寄托,自此以后,傅山在道士身份的掩护下进行秘密反清活动。
《雪中过五峰 道师留夜谈》
山灵若相召,适自长安来。
红绿不到眼,寒山生玉苔。
王倪经四问,鲍照失多才。
静夜发微论,有身良可哀。
傅山的这首诗作《雪中过五峰 到师留夜谈》,讲述的是傅山出家为道拜郭还阳为师的实情。据说,明亡后,傅山不愿剃发当顺民,便外出游历名山大川。当行至五峰山时,遇到了道士郭还阳,俩人相见恨晚,彻夜长谈,十分投机。于是,傅山就拜郭还阳为师,朱衣黄冠,出家为道了。他在此居住了五年,待师父郭还阳归真后,才离开龙泉寺云游天下。在后半生中,傅山曾多次回到这里拜祭他的师父,同时为附近的百姓写字作画,行医看病,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时至今日,龙泉寺内还存留着多处傅山的墨迹与练功处。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五峰山龙泉寺沉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明清以来,众多文人墨客驻足留恋、赋诗凿碑,使龙泉寺名扬千里。形成了五峰山的三绝。 分别是李白的书法、傅山的大草碑、木詹窑式的道教建筑。
2008年深秋,我和老伴驱车从太原出发、经过1个半小时的行程,来到了座落于寿阳县太安驿乡西北一公里处的五峰山龙泉寺。这里是五峰山的怀抱,它由石龙山、姚罗山、风神山、龙池杉、庙顶山五座山峰怀抱而成。
车停在位于半山腰的停车场,我们脚踏大鹅卵石铺就的坡路徒步向上攀行,坡路较陡,虽然路程不长,却让人气喘吁吁。好在路不算长,不一会就上去了。五峰山怀抱中的龙泉寺出现在眼前,不大的寺门前有碑刻为记,寺门两侧的对联为傅山先生所书。上联为:地占万空皆是水,下联为:亭无一面不当山。意思是说虽然这里是佛教空灵之地,但地下无处不水,而祈雨亭虽小却有八面,由于地处五峰山怀抱,所以每一个亭都面对着山峰。
寺庙对面的建筑是古戏台,前台是木结构的歇山卷棚式建筑,后台是石块券的窑洞。
龙泉寺初建于唐代,明末清初又进行了修复扩建,它的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有房室51间、砖石券窑39孔,是典型的木詹窑式道教建筑。整个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共七层,内含佛家行善积德胜造七级浮屠之意。传说,乐于行善的人每登高一层就会增加一些神赐的灵气,登上最高的一层的晶月亭,你就会感到心胸豁然开朗,天下万事皆可容纳。龙泉寺又是一个道、释二教合一的处所。据导游解释说,这个木詹窑式的道教建筑整体布局从外边远处看,就像一尊佛,最上边是头、中院像双臂、前院又像弯曲盘坐的双腿,形成了一绝。我们站在远处目睹了这一壮丽景观。果然名不虚传,不负一绝。
龙泉寺上下七层,层层都有暗道,有一处名为“蓝芾洞”的地方,这里曾是傅山先生居住藏兵的地方。据说、洞分三截、第一截为砖砌洞,第二截为土打洞,第三截为天然石洞。而且越走越开阔、别有洞天,据说,当年傅山先生在寿阳这一带暗自进行反抗清廷暴政的活动时,曾将此洞作为自己藏兵的地方。洞名据传系唐代诗人李白所题,是龙泉寺的第三绝。我们去的那天,当时寺里只有三个游客,人家走得快,我们没有相随。我们从暗道沿石阶向上攀登时就迷路了,向上盘旋时就怎么也找不到向上的出口了,无奈之下只好原路退出。经过寺院工作人员的指点,我们第二次向上攀登方顺利找到向上的出口,才找到了傅山洞。也在里边找到了蓝芾洞,看到了龙泉寺的第三绝,李太白所题“蓝芾洞”。蓝芾为蓝花茂密的意思。洞前有铁栏杆围住,故无法游览蓝芾洞内,当然更无法体验那别有洞天的美景了。不过,在“蓝芾洞”前拍照留影也很惬意啊。
傅山先生是明清时期连绵大草最有代表性的书家。龙泉寺里就立着一块由傅山先生书写的著名的狂草作品《五峰山草书碑》,也称《大草碑》。这块碑,通体墨黑、碑高185厘米,厚达60厘米,灰白色的狂草文字清晰可见。这恣肆自如的狂草,300多年来,令历代书家推崇备至。像这样的石碑全国仅存此一快,故十分珍贵。也不愧为五峰山龙泉寺的第二绝。能亲眼目睹傅青主的著名狂草大作《大草碑》,真是不虚此行。龙泉寺的三绝全看到了。傅山先生与龙泉寺的故事就到此搁笔。
【编辑: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