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大将湖南来

湖南:龙小平
显示日期2021-07-20;访问次数:519; 电脑端

六位大将湖南来

龙小平

开国大将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5年授予大将军衔给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十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领导人,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标志。

近代中国历史上曾流传“无湘不成军”的说法,这一说法源自曾国藩建立的湘军。但是,纵观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展史不难发现,我军高级将领中湘籍将领颇多,例如,在新中国首次举行的授衔中,名列共和国将帅榜的十大元帅中有3位是湖南籍的、十名大将中有6位是湖南籍的,这两项共20名高级军衔中湖南人竟有9位,几占半数,正可谓“无湘不成解放军”。这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独特地域文化现象。

开国大将,已全部辞世。肖劲光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开国大将 。建党百年,缅怀大将,难忘从湖南省走出的六位大将,重温他们的军事战绩,重走他们的故居之旅,传承红色基因就是最好的缅怀。

粟裕大将 湖南会同人(侗族),曾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解放军总参谋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务。

微信图片_20210716161647_调整大小.jpg

故居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故居始建于清光绪1851年间房屋建筑均为穿斗式梁架结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极富有湘西民族特点。

微信图片_20210716161657_调整大小.jpg

粟裕同志纪念馆是全国第一个系统展示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丰功伟绩的专题性纪念馆地处会同县城1公里的要裕公园内。20149月,粟裕同志纪念馆搬到坪村镇枫木树村粟裕同志故居旁,景区进一步扩大,内容进一步丰富。以粟裕生平事迹为依据,通过文物藏品、文献资料等生动地再现了粟裕光辉战斗的一生,现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

黄克诚大将 湖南永兴人,曾任八路军115344旅政委,东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故居位于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黄克诚故居初建于咸丰五年(1855),占地170余平方米,是一栋典型的两进式湘南古民居。故居侧后方建有豆腐房、杂房等配套建筑等。室内陈列有黄克诚大将青少年时期与父母家人共同生活的起居用品及物件。

微信图片_20210716161854_调整大小.jpg

故居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高二层、纵深二进、中有天井、南北为厢房,四周台阶为青石砌筑、前后为明沟、左右为暗沟。故居南北侧有不规则小杂屋四间,屋后有杂屋二间(1998年恢复)。修缮后的整个故居占地面积为1599平方米,其中故居主体建筑面积253.42平方米。是一栋较典型的湘南农家民居建筑。

微信图片_20210716161902_调整大小.jpg

故居自建成100多年来,尚未进行过大的修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199710月,故居修缮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着手筹备,其主体工程于19985月动工,同年928日竣工。

黄克诚故居于1998101日正式对外开放。20003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列为全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2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庚大将 湖南湘乡人,曾任八路军129386旅旅长,第二野战军4兵团司令员等职务。故居位于湖南省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故居为典型的湘中民居,系陈赓祖父清末湘军副将、武显将军陈翼琼所建。

微信图片_20210716161914_调整大小.jpg

微信图片_20210716161923_调整大小.jpg

谭政大将 湖南湘乡人,曾任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故居位于今湖南省湘乡市龙洞镇楠香村楠竹山屋场,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大农舍。曾经居住过的房子已不在了,只有那依然耸立的“谭政故居”的标识,默默诉说着将军的风雨往事。

微信图片_20210716161933_调整大小.jpg

微信图片_20210716161954_调整大小.jpg

肖劲光大将 湖南长沙人,曾任第4野战军12兵团司令员,海军司令员等职务。

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赵洲港29号,在岳麓山前,为一坐西向东的清末民居,房舍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泥土夯筑墙,正面三间,进深二间,并有两厢房。

微信图片_20210716161942_调整大小.jpg

许光达大将 湖南长沙人,曾任第一野战军2兵团司令员,装甲兵司令员等职务。许光达是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许光达在1955年得知将被授予大将军衔时,主动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要求降衔,因此十名大将中只有他是五级。

微信图片_20210716162015_调整大小.jpg

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光达村,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故居占地面积162亩,两进,二十一间房,砖木结构,青瓦脚,土砖墙,木格窗,木框大门,杉木前廊檐柱。故居大厅内挂了9幅许光达的生活照片,两间卧室存有床、衣柜等实物,一间厨房摆放了传统的蝴蝶灶,另一间摆放农具的房间有纺车、蓑衣和拌桶等。为纪念许光达戎马一生的丰功伟绩,弘扬其谦虚宽厚的革命情怀,除恢复了故居原有建筑物、整治周边环境及新建有许光达事迹陈列馆外,在故居前还新增添一处"让衔碑",碑高2.5米,宽约5米,重30吨,为一面旗帜外形的花岗岩麻石材质,碑上方嵌有许光达大将的石雕像,内嵌许光达上书毛泽东主席主动要求降衔的书信。碑文由著名书法家李铎将军篆写。许光达故居及旁边的陈列室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微信图片_20210716162024.jpg

微信图片_20210716162004_调整大小.jpg

2005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考察长沙县时提出修复许光达故居为革命纪念地。遵照指示,长沙市把其故居的原有14间民居土房按原样修复。

 


编辑:王建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