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券赏析(64)用这套卡券说事儿

刘振林
显示日期2021-07-26;访问次数:708; 电脑端

佳券赏析.jpg

用这套卡券说事儿

秦皇岛   刘振林 

这是一套1997年底在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际发行的纪念磁卡,可以作为门券使用。五枚磁卡分别展示了拙政园中花园(拙政园由东花园、中花园和西花园三部分构成)中的五处景观,即远香堂、香洲、绣绮亭、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五处景观在中花园中的平面位置如图1所示。

SS:网站文件:1626656582668236.png;原始文件:1.png 

1 拙政园中花园平面图

       2磁卡画面上水池边的厅堂式建筑即为远香堂,它是中花园的主体建筑,单檐歇山顶,四面玻璃长窗落地。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清澈,夏日荷风扑面,清香远送。堂名取自宋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以表达园主高雅脱俗的意趣。可惜这枚磁卡的画面采用了杜鹃花开的春季景观,而没有选用荷花盛开的夏季景观,意境表达不够充分,有些遗憾。

SS:网站文件:1626656686708873.png;原始文件:2.png 

2 远香堂

       3磁卡画面为临水的舫式建筑——香洲,又名“芳洲”。该建筑位置得宜,造型轻巧,是苏州园林中最美的一座船舫式建筑。其名取自屈原《楚辞》“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和《述异记》“洲中出诸异香,往往不知名焉”之句。诗文中的芳洲是临水之地。香洲临池而建,池中荷花芳香四溢,这里是把荷花比作香草,故有此名,以此寄托文人的理想与情操。此画面正是荷花盛开之时,因而意境满满。

SS:网站文件:1626656877918856.png;原始文件:3.png 

3 香洲

       4磁卡画面是远香堂东侧黄石抱土叠制的假山,山顶有“绣绮亭”一座,是山顶俯赏园景和休憩之处,名取杜甫诗“绮绣相辗转,琳琅愈青荧”之句。“绮绣”是具有美丽图案的丝织品。亭名源自亭下广植牡丹,阳春三月,牡丹怒放,烂若锦绣。牡丹根为肉质,畏水淹,江南地区又多雨水,将其植于假山坡上,正合其脾性。这体现了该处景观设计和建造的科学性。

SS:网站文件:1626656909755588.png;原始文件:4.png 

  4 绣绮亭  

       5画面是远香堂前水池中右侧山岛上的建筑“待霜亭”。亭六角形,玲珑小巧,亭周围植柑橘、鸡爪槭等树木,秋来经霜,斑斓照眼。亭名取自唐韦应物诗句“洞庭须待满林霜”。因洞庭山产橘,待霜降始红,故名。

SS:网站文件:1626656942902401.png;原始文件:5.png 

5 待霜亭

       6画面为与远香堂正对的山岛上的“雪香云蔚亭”景观。此亭建在山顶平台上,长方形,卷棚歇山顶,空灵中见厚重。“云蔚”二字见于《水经注》“交柯云蔚”之句,指山间林木茂密。“雪香”则指梅花。宋代诗人卢梅坡诗曰:“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亭旁植梅,暗香浮动,适宜冬末早春赏梅。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颇有山林趣味。

SS:网站文件:1626656975966335.png;原始文件:6.png 

6 雪香云蔚亭

通过以上介绍,不难看出,上述几处景观堪称园林中建筑与植物景观相结合的典范,极好地阐释了建筑与植物在景观中的关系。园林中植物与建筑的搭配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二者是相互因借,相互补充的关系。植物可使建筑所在的空间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完善;同时,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也给这个空间带来生机,并反映自然界的生命律动,这几处景观就很好地反映了四季景观的变化。反过来,建筑又可起到点景的作用,使植物景观更加富有凝聚力,并可通过匾额、对联等形式增加人文情趣,使整个景观意境深远。几处建筑题名均借助为人熟知的植物文化,表达含蓄,却又易使观赏者触景生情,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情景交融的效果。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正是拙政园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也是需要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次之所以让我想起这套磁卡门券,是源于我今年上半年的一次工作经历。按照培养方案,清明过后,应该组织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到苏杭进行园林综合参观,但由于疫情的影响,本次不能远行。于是,我和几个同事只好组织学生在本地进行参观,以便完成教学程序和任务。这一天,我们到近几年刚刚建起来的一处生态园参观,之前我没有来过这里。参观过程中,我发现其中的很多园林建筑都是以植物命名的,如青枫廊、紫薇亭、玉簪亭、芙蓉亭、紫藤廊、紫荆廊、桃花亭、丁香亭、牡丹亭、杏花廊、杜鹃亭等。开始我还饶有兴趣地想探讨一下这些建筑与其命名所用植物的关系,但看了几处后,联想到上述拙政园里几处以植物命名的园林建筑,便觉得兴味索然了。简单地归纳一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建筑和用以命名的植物可以勉强拉上关系,属于这种情况的,如果刻意寻找,可以在建筑周围找到用于其题名的相关植物,如青枫廊、玉簪亭、桃花亭、丁香亭、紫荆廊等,但这些作为景观主题的青枫、玉簪、桃花、丁香、紫荆等植物,无论从体量、数量、姿态,还是位置方面,与周围其它植物比起来均不突出,没有形成主角效果。第二种情况是在建筑周围有大量其它植物,但在附近就是找不到用以为该建筑题名的植物,如在紫薇亭、芙蓉亭、杏花廊、杜鹃亭等建筑周围均未发现紫薇、芙蓉、杏花、杜鹃等本该作为主景的植物。其中芙蓉亭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可以理解为亭旁植木芙蓉,但因木芙蓉在秦皇岛地区是不能露地越冬的,因此亭旁栽植木芙蓉是不可能的了;另一种理解就是在亭前的水中种植水芙蓉(即荷花)了,由于第一次去是春天,考虑到可能荷花还没有出水,于是放暑假后我又去探察了一次,但在亭前依然没有荷花的影子。由此可见,不用说像拙政园里的几处景观那样在植物文化的背景下含蓄地表达二者的关系和意境了,就连这种直呼其名的简单而直白地表达二者的关系也没有做到,使得这些建筑成了名不副实的例证。第三种情况是,不用看建筑周围有没有题名用的植物,只要看一下建筑匾额上的题名及其建筑的形式或位置,便知道此处景观不合宜了,如牡丹亭和紫藤廊。这里的牡丹亭是一处临水的建筑,上文已说,牡丹根为肉质,畏水,水边栽植牡丹显然是不合适的,实际情况是在亭旁也并未找到一株牡丹。紫藤确是一种优良的廊架植物,在园林中广为应用,但紫藤应是覆盖在廊架之上,而此处的廊确是青瓦覆顶,周围也未见到紫藤的踪影。

       同样是建筑与植物组合的景观,此生态园中的景观与拙政园中的景观比起来,差距何其大呀!简直就成了没有文化的景观!如果文化这样传承下去,以后我们还敢谈文化自信吗?好在还有“反面教材”一说,在疫情肆虐的这种特殊情况下,作为教师,我们还是争取把这种“反面教材”用好吧!


编辑:张宝贵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