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影”平安大街(四)
我们继续沿着平安大街西行,来到了僧格林沁祠堂。
僧格林沁(1811—1865),成吉思汗的胞弟哈撒尔的第26代孙。蒙古族,清末著名将领。1834年授御前大臣、领 侍卫内大臣、都统。在镇压捻军中被义军杀死,光绪年间为他立专祠。
祠堂坐北朝南。由仪门,享殿及配殿构成二进四合院式建筑。仪门 3间。东西配房各5间。二门前有一碑亭,亭内有石碑,碑高4米余。碑阳为满文,碑阴无字,碑侧雕龙。
民国时,建为怀幼小学,后更名进步小学,现为宽街小学。祠的主要建筑保存完好。
皇城根遗址公园于2001年9月开放。公园南起长安街,北至平安大道。
东华门遗址经发掘后就地建起露天博物馆。
北京有皇城艺术馆,位于坐落于北京天安门东侧的菖蒲河公园内。
北京的皇城南起天安门,北到地安门,东起东安门,西到西安门。
也就是今天南起长安街,北到平安大街,东起南北河沿(今皇城根遗址公园),西达西黄城根一线的广大区域。
也有学者考证,北京皇城也包括天安门南侧千步廊,今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区域,皇城南大门为大清门(大明门、中华门)。
我们沿着平安大街继续西行。
南锣鼓巷现在可是时尚打卡地。“南锣”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
胡同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后圆恩寺胡同与南锣鼓巷相交,矛盾故居坐落于此。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茅盾于1974年——1981年在此居住。故居为二进四合院。门内影壁上镶有邓颖超题的“茅盾故居”。
帽儿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清朝时称为帽儿胡同。帽儿胡同25号、37号是末代皇后婉容的故居。
在中国古建博物馆里有婉容故居的模型。故居由东西两路构成,东路是一座带花园的三进院落,西路是居住的地方,有四进的院落。
东棉花胡同与南锣鼓巷相交,这里有蓬蒿剧场。一个由四合院改造的剧场并附设咖啡馆、图书馆、展览厅。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民间投资建设的非营利性独立剧场。
“蓬蒿”出自李白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蓬蒿人及普通人的意思,我们希望每个人普通人都能走进剧场。蓬蒿剧场的口号——戏剧是自由的。
雨儿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止东不压桥胡同。全长343米。现有院落31个。明朝时称雨笼胡同,清朝称雨儿胡同,属镶黄旗。民国后沿称雨儿胡同。
2014年2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走进雨儿胡同29号、30号院,居民家里察看,嘘寒问暖。习总书记说自己小时候就住这片,经常是放学回家一撂下书包就上什刹海滑冰,对这一片胡同很熟悉,是回来看看老街坊。
1955年,为改变齐白石先生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由文化部出资买下雨儿胡同13号院,经过修缮给齐白石居住。但在入住半年的时间里,先生始终觉得不适,便搬回了跨车胡同。
炒豆胡同与南锣鼓巷相交,僧格林沁的家——僧王府就在这。
僧王府鼎盛时期,分为中、东、西三路,各有4进。前门开在炒豆胡同,后门开在板厂胡同,纵跨两个胡同。
地安门东大街的路北,有东不压桥胡同。这本是什刹海水从后门桥下进入皇城的通道,胡同因桥而得名。东不压桥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民国初年拆皇城时,一并拆除。
詹天佑故居在东不压桥胡同。詹天佑12岁官派留学美国(庚子赔款留学生之前)。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
1919年4月,詹天佑因病回汉口,4月24日病逝,终年59岁。
1922年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詹天佑与其妻谭菊珍原葬在北京海淀区万泉庄。
1982年5月将詹天佑及其夫人迁葬于京张铁路青龙桥火车站站房右侧。1987年又建成了詹天佑纪念馆。
未完待续
本文部分门票由马明言老师提供,作者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