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记忆——天柱山
天柱山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万岁山、万山等,位于安徽省安庆潜山市西部,地处神奇的北纬30度线,系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天柱山主峰为天柱峰,海拔为1488.4米,系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安徽省的简称“皖”字就是由此而来的。天柱山拥有全国唯一、全球揭露面积最大、暴露最深的超高压变质带,尤其以崩塌堆垒地貌景观而被地质学家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花岗岩地貌,又被称做“地球的泄密者”。文学家形容其为“山峰丛林”和“石头宫殿”。2011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礼天柱山,封其为“南岳”,道家尊其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三祖禅寺被尊为佛教禅宗祖庭。这里是黄梅戏和七仙女的故乡,是京剧的发源地,我国最早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小乔初嫁了”两大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此地。古代诗人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存留的摩崖石刻近400幅,名冠全省。
天柱山因独特的自然景观,呈现出奇峰、怪石、幽洞、峡谷等自然景观,以雄、奇、灵、秀而著称于世。山上这块巨石,就像是静静地侧卧于翠林中的一匹俊马,将身体的一部分隐藏于密林之中,头轻轻的依偎在翠林之上,静观云卷云舒。
皖公神像:皖伯大夫 (生卒无考)史逸其名,春秋时皋陶后裔偃姓一贤者。康熙《安庆府志》中称,皖伯大夫有德行,封地之内,城为皖城,山称皖山,水名皖水。后人为纪念皖伯,称天柱山为皖公山(安徽省简称“皖”字即由此而来)。唐朝诗仙李白曾写下《江上望皖公山》诗句:“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在诗中李白流露出:皖公山,我已经对你倾心,此时还不是留我在这里的时候。我们之间签个约定,等我丹药炼成,我将在此地归隐,陪你,永远陪你!
天柱绝顶:天柱峰是天柱山主峰,它以海拔1488.4米的绝对高度雄视江淮,又以400米左右的相对高差突兀群峰之上,高耸云表,嶙峋峭绝,瑰伟秀丽,卓尔不凡。它与周围诸峰似是断隔却又衔接,它通体石骨,光泽如蜡,如钢锥,似石柱,宛若青莲花,又像玉芙蓉。好比刺天的宝剑,又如同擎天巨臂,危峻奇绝,高不可登。峰顶石壁刻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其中“孤立擎霄”为清朝咸丰年间的都统李云麟于1861年在当地药农的帮助下,登顶天柱峰时所题。李云麟少年时好游历,遍游五岳,并著有《旷游偶笔》一书。后跟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累功官至都统。
天柱峰在《道书》中描绘为司命真君发祥地,称作“司命峰”。因每当日出之时,太阳的光辉与万道霞光将首先射照到天柱峰顶,又称“朝阳峰”。潜山古为皖伯属地,此峰为一地镇山,古称“皖伯尖”。景区内千峰竞奇,万壑藏幽,巍峨峥嵘,不可名状。纵观周围诸峰,千姿百态,形状各异,起伏环拱,势如揖拜。其间遍布悬崖奇石,幽谷灵泉,苍松翠柏,名花异草,身临其境,宛如醉在蓬莱。难怪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题天柱峰》中写道:“太微星斗拱琼宫,圣祖琳宫镇九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天柱山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11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天柱山5A级旅游景区称号。 2011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拜岳台: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亲率浩浩荡荡的皇家船队,从长江直入潜河登礼天柱山,设台拜祭,封天柱山为“南岳”。拜岳台上镂有“阴阳太极图”图案,底座形状寓意天圆地方,底座上的每圈石块都是九的倍数,象征天长地久。据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元封五年冬(公元前106),武帝“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天柱山享此尊号700多年,后隋文帝杨坚志在南疆,改南岳为湖南衡山,从此南岳更名易山,直至今天人们仍称天柱山为“古南岳”。
飞来峰:它是天柱山第三高峰,海拔1424米,整座山峰为一整块巨石构成,一峰独立入云,峰顶巨石浑圆如盖压在顶峰,似从天外飞来,巨石浑身石骨,浅浅的水痕遍布全身,被称作“飞来石”。峰因石名,峰顶的飞来石,似一顶华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峰顶。许多游人看到飞来峰,都十分惊奇,同时又有一份担忧,万一哪天刮大风,把那个飞来石刮下来,可怎么办呢?传清朝乾隆皇帝来到天柱山,并不相信这个飞来石是从九天之外飞来的,随口吟道:“飞来未必是飞来,定是世人胡乱猜……”。话音未落,顿时电闪雷鸣,飞来峰上乌云盖日,飞来石隆隆作响,将要飞起……吓得乾隆皇帝赶紧改口道:“飞来一定是飞来,不是世人胡乱猜。既然飞来又飞去,何必当初要飞来”。言毕,天空一碧千里,详云绕腾,飞来石也稳稳当当地盖在飞来峰顶。
总关:南宋末年,潜山义士刘源高举抗元旗帜,巧妙地利用天柱山的地理环境,与元军周旋。他在山上设有东、南、西、北四大关寨口和总关寨。
游人登天柱山,步步皆景,穿神秘谷到逍遥宫,临天池仰天柱峰,一路之上有时似卧莲花之上,有时又似坐在蓬莱之巅,天柱山之灵奇毓秀,万言而不能尽也。
试填《清平乐》词一首:
擎天一柱,险峰惊鬼斧,
水墨画卷山为骨,望天思考顿悟。
纵览风云眼界,攀临绝顶徒步,
问道奇石叠磊,感恩皖山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