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儿女去戌边
龙小平
唐 杜甫 《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古往今来,多少中华儿女为了祖国边疆安定献青春,抛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戌边爱国之歌。
在湖南的近代史上也涌现出左宗棠,王震与八千湘女支边、定边、兴边的动人故事。
1.1865年(清同治四年),在英国支持下中亚浩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中国新疆南部,后自立为“汗”,建立“哲德莎尔”伪政权(七国之城),继而侵占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实行殖民统治。1871年,沙皇俄国乘机出兵占领新疆伊犁地区,使新疆陷入被英俄两国肢解侵吞的险境。
清光绪二年(1876年)至三年(1877年),左宗棠与部将湘军统领刘锦棠发动收复新疆之战,消灭了入侵新疆的浩罕汗国将领阿古柏,收复新疆大部份地区。之后为收复伊犁,清政府派曾纪泽赴俄国交涉,同时,左宗棠做好武力收复伊犁的准备。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的一块领土,并索取大量赔款。这是一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战争。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结束了统治新疆的回乱。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颂扬了左宗棠率领湘军收复新疆、治理新疆的伟大业绩。
2. 20世纪50年代初,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国的决策者们命令驻疆二十万官兵垦荒屯田,扎根新疆。从战争的硝烟中走出来不久的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英勇善战的骁将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在新疆一片亘古荒原上开出了“军垦第一犁”,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序幕就此拉开。
两年后,党中央决定在大生产部队的基础上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兵团始终奉行着不与民争利的信条,在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的周围和2019公里的边境线上,开垦出1600万亩良田,建起14个生产建设师、185个团场和石河子、五家渠、北屯、阿拉尔等一大批美丽的军垦城镇,拥有248万兵团人,创造了人类开发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新疆棉花主产区之一的玛纳斯垦区,兵团人2次创下了大面积棉花单产的全国记录,打破了北纬42.5度地区不能植棉的国际定论。如今,新疆每3亩半耕地中就有1亩是兵团人开垦的。兵团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及国家重要的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基地。
在王震将军的倡导下,军垦战士每人少领1套军装,甚至在衣服上少做1个衣领、2个口袋,帽子上省去帽沿,用这种节衣缩食的办法,建起了新疆的第一批毛纺厂、钢铁厂、制糖厂,新疆的现代化工业由此奠基。之后,兵团又两次将已经建成的一批工交建商企业无偿移交地方政府。
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而兵团则在长达2000多公里、纵深3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建起了58个农牧团场,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国防屏障。边境团场的干部职工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条件艰苦的国境线上,忠诚地捍卫着祖国的每一寸领土。
3.自古“湘女多情”,其实,此情并非只是儿女情,更多的是家国情,其中既有似水柔情,也有铁血豪情。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基因,湘女历来敢爱、敢恨、敢担当、敢为人先。1951-1952年,大约8000多湘女响应号召,远赴新疆屯垦戍边。她们在广袤无边的戈壁滩上落地生根、拓荒创业,成为荒原上第一代女教师、女医生、女会计、女纺织工、女农技师、女拖拉机手……八千湘女与万千奋斗在各行各业的湖湘女性一起创造的湖湘女性文化是中华女性文化的一朵奇葩,应该说,每一个湘女在天山都有一个鲜为人知但感人至深的精彩故事,八千湘女的故事共同汇成了一部“美丽与智慧的绝唱”、“青春和生命的史诗”,在共和国历史上写下了坚苦卓绝而又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