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办报之路(二十二)

长春市:张占芝
显示日期2021-09-12;访问次数:491; 电脑端

                       我们的办报之路(二十二)

                           张占芝

 纵观《旅游与收藏》的第24期,内容还是以广告信息为主旋律,有些券友不厌其烦的连续刊发自己的广告。在众多的广告中,老乡石杰大哥的一段文字很有新意,内容大体是这样的:“西安石杰先生向各地集友介绍一位新朋友:新疆乌鲁木齐市友好北路16号地质陈列馆潘敬夫,邮编830000。”

微信图片_20210902180249.jpg

 这段话不知是石大哥提供的,还是刘主编根据信息即兴安排的,不管怎样这段话很是吸引人,当时肯定有不少券友去信联系,乌鲁木齐的那位先生或女士,要忙碌一阵子了,因为所处的地域和单位都很诱人。

石杰.jpg

 现在的通信交流几乎完全停止了,如遇到有人提出这样的交流需求,可能都觉得很滑稽。但我认为通信交流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利用好了会带来很多乐趣的。以曲克彬大哥和刘主编的交往为例,他们之间的信件不求频率的快慢,心中也不存在数量的多少,彼此之间都相互惦念着,这样的交流就会有好的效果。

微信图片_20200214203202 (2).jpg

 红红火火的通信交流活动为什么会戛然而止,并不是现在用钱就能买到门票那么简单,是有许多弊病造成的。首先是券友之间的条件参差不齐,这里特别提到的是复品水平,有的人来源很丰富,和任何人交流都绰绰有余,而有的人就相形见绌,这样两个人交流起来,时间长了肯定要出问题。有一次刘主编收到四川的来信,里面有三百多枚门券,几乎都是精品。一般人见了一定会很高兴,可刘主编确愁了起来,拿什么回给人家啊,没办法尽其所能回寄了相同数量的门券,是在自己复品中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才确定的,遗憾的是对方没有回信。刘主编知道问题出在哪,于是又到处寻找好券,给对方又寄了一信,结果还是没有回音,但这次以后他心里舒服了很多。

微信图片_20210902180234.jpg

 不一定名气大,藏品水平丰厚,他的复品质量就高。有一阵子刘主编心血来潮想开拓新的领域,和那些专集足球票的人交流,没开始多久就挨了当头一棒。有一位多年的藏界老友主动寄来一些南方足球票,当时初集者的心情自然很高兴。于是倾其所有的复品给对方寄了过去。很快对方回信了,但没有寄球票,而是一张明信片,上面密密麻麻写了很多的字,列出了刘主编的好几大罪状,最后还嘱咐一句"知名人士一定要自重"。好冤枉人啊,为了换足球票,每场在本市的联赛我们都要去,散场后抓紧时间去捡,因为很快就要清场锁大门。回家后再把事先淘来的副券和球票粘在一起,看着很顺心很完整。没想到这就是罪状之一,该人说球票是不能粘的,撕成啥样算啥样,看到这我们都无语了,刘主编从那以后就再不和那些人扯了。

 写到这里要和刘主编说声对不起,不是我总拿您的事情说事,关键是正在写您办的小报,很容易就会联想到。

微信图片_20210902180145.jpg

 现在广泛收集的人越来越少,集专题的人通信交换就不如在网上购买了。好还在通信交流,对方问你集什么专题或者你告诉自己集的专题,往往寄来都是不中意的券,因为每个人不可能什么专题复品都是高端的。由于你专集某个专题,其藏品肯定不一般,对方有可能还不如你,所以说期待值不会太高。

 影响到通信交流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很多爱占小便宜的人在里面,他们和没实力交流的人是不能相齐并论的。这些人通信面很广,不管收到多么好的门券,都要以大路货来对付。还有人是品德上的问题,经常的搞事情,收到信件不回,有时还去信指责对方几句。实在的人可能再寄门券给他,以这种方式获取利益。

 有些人在交流过程中耍小聪明,每次回信都要写上这么一句:“来信收到,无收获……”,以这种语言刺激对方,有时你寄过去他不可能有的门券,回信时还是那句话,感觉这种人很卑鄙。

 我已觉得自己写跑题了,写到激动处就刹不住车了,请各位多多谅解!


编辑:张占芝
您的姓名
留言内容(不支持表情):
0/1024
提交

首页

搜索

电脑版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