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影”朝阜路(三)
朝内大街北侧有朝内头条,头条203号原址是一所美国学校。
该校诞生于民国七年(1918年),分为中学、小学两部。招收一些中国孩子,其目的在于文化沟通,让美国孩子更好地熟悉中国环境。而能够来此就读的中国学生,也必须是些有头有脸之人的公子或千金。图为学校的主楼。
现在学校的东、西副楼已变为宿舍
主楼的东侧六座二层楼,疑似当年的学生宿舍
解放后,这里成为文化部及此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宿舍。一批声名显赫的科技文化界人物,如翦伯赞、李四光、茅以升、钱钟书、郑振铎、卞之琳、高士其等,都曾或长或短地寓居于此。京剧界的名伶梅葆玖、著名歌唱家王昆等,也都曾在这里居住。
朝内大街223号是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服务局成立于1962年1月2日,隶属于外交部。
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服务于400余家外国驻华使馆、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和外国新闻驻京代表处。
1953年6月 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组建外交人员服务社,即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前身。
1955年初,在服务社基础上组建外交人员服务处。
1962年1月2日,经周恩来总理、陈毅、习仲勋两位副总理审定批准,正式成立北京市外交人员服务局。
外交人员服务局往西就是老外交部,现在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我们聊聊外交部地址的变迁。
1949年10月至1966年初在外交部街30号。1966年初至1970年初在东交民巷30号。1970年初至1997年9月在朝阳门大街225号(就是这儿)。1997年9月至今在朝阳门南大街2号。
下面就说说这外交部的最初所在——外交部街30号。
话说1907年,清政府为接待来访的德国皇太子,特将这里的宝源局旧址改建为迎宾馆,外务部特聘了美国设计师主持修建。当时的迎宾馆是清末所建最豪华、质量最好的西式建筑群。
1911年,迎宾馆未能如约迎来德国皇太子,被刚刚任命为清政府内阁总理的袁世凯其内阁设迎宾馆内。在这里,袁世凯谋划了南北议和以及逼清帝退位。
这里以前叫石大人胡同,因明朝大将石亨住址于此而得名。提到石亨,就带出了“土木之变”“北京保卫战”“夺门之变”等事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了解。
直到1928年,这里一直为北洋政府外交部。新中国成立,这里也被选为新中国外交部办公地。
东四路口的东北角现在是奥士凯物美大卖场,这儿的前身是朝内菜市场。
建于上世纪的东单菜市场、西单菜市场、朝内菜市场和崇文门菜市场在京城四大菜市场。
朝内菜市场建于上世纪50年代。他的前身,是1910年左右,在东四牌楼附近自发的形成的“糖市儿”。历史上,东四大街就是个商家聚集、繁华热闹的地界儿。
1969年,节前首都市场一片繁荣,这是朝内菜市场一角。
逛完了朝内菜市场,我们这集也要结束了。下一集从东四牌楼说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