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之旅(2)——绵山
张有发
绵山风景名胜区,是山西省1987年首批公布的六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集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道寺院、革命遗址于一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清明节(寒食节)发源地。
传说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动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远的地方。在重耳饥饿的时候,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重耳回国执政后,励精图治,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在大加封赏同甘共苦的臣子时,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重耳感到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请介子推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谢绝了重耳的封赏,背着自己的母亲躲进了绵山。后来重耳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还是不愿意。为逼迫介于推出山,重耳便下令采取放火烧山的办法,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重耳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后悔不已,在安葬介子推时,发现他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似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命将绵山改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又将“环绵山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以示怀念。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谓之“寒食节”。
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介子推作为道家思想的先驱之一,身体力行着道家清净无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朴素思想。后人们到绵山寻幽探古,访贤求道,凭吊先哲,更使绵山道家的活动日益兴盛。2008年,绵山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清明寒食文化之乡”。介子推是古今中外唯一的一位以山、以县、以节、以民俗铭记的历史名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介公岭便是千古先贤介子的隐居地、焚身地和享祀处。介公墓建于2000级石阶之上的柏树岭中央,居高临下,放眼眺望,古代晋国山川尽收眼底。古墓为介子推衣冠冢,当年晋文公拾介子推衣冠,依山为墓安葬于此。墓前有元、明、清历代名人凭吊介子推的诗文碑刻数座,墓区按照侯爵规制营造,松柏森森,清风穆穆,使人发思古崇贤之情怀。
介神庙始建于周襄王二十四年,1940年遭日军焚毁,化为焦土。1998年在原址上扩建,它坐落在一处深28米,宽30米,高18米的自然石窟中,庙貌宏伟,金碧辉煌,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祠庙。
栖贤谷是一道蜿蜒而上、九曲一线天的峡谷,两边怪石嶙峋,谷底溪流淙淙,空谷传声,须攀登栈道天梯才能通过。相传当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经这里到达归隐地的。
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九章·惜往日》云: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公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哲学家庄子所撰《庄子·盗跖》云:介之推之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之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正是:
绵山幽谷挂云峰,登阶屈曲听鸟鸣。
幽幽地界孤魂在,隐隐山间细语萌。
勤王谢恩自古事,介子扶君传美名。
传承千年寒食节,念念不忘侠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