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之旅(7)——镇北台
张有发
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城北的红山顶上。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台呈正方梯形,分四层叠起,底大顶小,逐层收进,外砌砖石,内夯黄土。台高30余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一层为基座,外墙高10.5米,内墙高5.5米,东墙南侧置城门。二层高15.6米台南设砖石踏步和券洞,向东直通三层,南墙石刻横额“向明”,北面石刻横额“镇北台”。三层高4.1米,台东外砌砖石踏步。四层高4.4米,台南外砌砖石踏步,台四周设跺墙,原建有木结构瞭望哨楼一座,清末坍塌,现留有遗址。据地面遗址测算,哨楼面阔3间,进深8米,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明清建筑,青砖灰瓦,简练大方,稳重严谨。原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分别于2002年3月27日、2008年10月29日登临镇北台,在此放眼祖国的大好河山。
镇北台依山据险,居高临下,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之要津,控南北之咽喉。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要塞之一,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镇北台景区大门有对联:
南蔽秦陇北瞰河套榆塞固垒震九边
东连山海西接嘉峪万里长城第一台
据记载,秦灭六国后,在榆林地区设置郡县,修筑长城,镇北台长城即为其中一段。明初,延绥镇由绥德迁至榆林,并在延绥镇以北的红山、神木、黄甫川等地设市与蒙古人进行贸易。自互市后,蒙古人经常伺机南下,掠夺财物。为边城的安全,明成化十年(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秦、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个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同时为配合红山市的贸易,修筑了易马城和供蒙古人纳贡的款贡城,控制贸易。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在长城南北显要处,红山之上款贡城西南角修筑镇北台,居高临下,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
镇北台台体粗犷大气,古朴庄重,巍峨壮观。虽然经过数百年风霜雨雪,仍完整的屹立在红山之巅,以其雄浑奇特的造型、苍凉凝重的风貌向世人昭示着无穷的魅力。
正是:
榆林古镇边关事,登览城头天际悠,
楼台抚曲笑单骑,金戈铁马斥方遒。
红山峡谷追旭日,镇北台上觅绿洲。
驼城无处秋如水,乱云飞渡信天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