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全国二十届券展征文(17)“见面礼”
南昌 万士孙
从鄂州回来后不久,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宝鸡的印刷品挂号信。我很奇怪,这是谁寄来的呀?在宝鸡我没有亲友,也没有电购物品,再细看封上落款处那龙飞凤舞的一字性签名,也很陌生,于是我小心地拆开信封。只见封中有份用塑料护邮袋精心包装的济宁景点简介,打开简介,一枚全品的孙中山故居门券映入眼帘,我喜出望外,惊喜不已。我明白了,这是深圳券友崔利民老师委托主拍将他拍下的门券转寄给我的。端详着这枚心仪的券品,我心中油然而生感激之情。崔老师怎么会把自己竞拍的门券转寄给我呢?说起来还真有趣。
10月23日,我在鄂州参加第20届全国旅游门券展览活动,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门券收藏界的盛会。这一天的活动安排得紧凑,上午是全体代表合影,接着就是开幕式,参观展览,中午是招待会,下午是券品拍卖会,晩上是理论研讨会,一个接一个,好戏连台,异彩纷呈。我和同伴全程参加了。期间,我曾打开手机,发现陕劵协博览群正在进行拍卖,拍品是一枚我寻觅已久的孙中山故居门劵,全品相的,很少见。已有券友出价了,于是我也毫不犹豫地报价,尽管处于领先地位,但我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因为要到晚上8时截止时才见分晓,而到秒杀时那竞争更是激烈。我提醒自己,到时可别忘了。
晚上参加理论研讨会,聆听几位领导的讲话,以及代表们的发言,感到很精彩。集邮界有句老话,“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门券收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胡保平部长在工作报告中说,门券收藏,藏品是基础,交流是手段,展览是成果,文化是灵魂。理论先行。这话说得太好了!要言妙道,真让我有如醍醐灌顶之感。至于参加竞拍一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回到住地,己是夜间十点多了,我们还在兴奋地交谈着。上午全体代表的合影这时也分发到各人手中。欣赏这帧喜气洋洋的“全家福”,备感亲切。在一排排的人群中,我发现站在我身后有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大胖个儿,身着唐装,气宇不凡。仔细一看,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崔利民老师吗?虽然我与他从未谋面,也从未联系过,但我却是久仰其名的。崔利民老师在券界是位非常活跃的人物。他虚心好学,见识广博,在微信群举办的拍卖活动中,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他还常给拍品作讲解,介绍有关知识。他在竞拍中,展现出的那种志在必得的勇气与胆识,更让我等钦佩赞叹。如今见到他也出现在合影中,我决定去拜访拜访他。
第二天早餐时,我四处寻望,终于在一张餐桌前见到他的背影。我趋步上前问候,他立马站起来自我介绍:“我叫崔利民!”我说:“见到您,很高兴!你在群里常给券友们介绍门券上的知识,让我也受益不少呢,真感谢您啊!”他连忙摆摆手:“见笑了!见笑了!”我说:“听说您还在马来西亚进修过呢!”他纠正说:“不是马来西亚,是在新加坡。”我说:“你真是见多识广啊!”他又笑。
上午组委会安排旅游活动。在车上,我俩又坐在一起,交谈甚欢,都有相见恨晚之感。到了景点,我俩还请尊敬的吕凌老师一块合影留念。
吕凌(左)、万士孙(中)、崔利民(右)
相聚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友情却永远温暖在心。返家后,回想几天的鄂州之行,真是乘兴而去,满载而归,不虚此行。猛然间,我想起了在鄂州期间曾参与了陕劵协博览群的一次拍卖活动,并拍了一枚“孙中山故居”门券。虽然我知道,这枚券早已花落他家了,但我很想知道这枚券竞拍的最后结果。于是我便在手机上“爬楼”查寻。这一查,还真让我惊喜了,原来这枚劵被崔利民老师以24元的价位拍去了。我喜爱孙中山研究,对孙中山题材的邮票、门券、简介等情有独钟,也写过几篇心得发表。今见崔老师也喜欢孙中山题材的门券,我很高兴,又有一位同好啊!于是向崔老师表示祝贺,并告诉他,那天晚上我忘记了参拍了,否则,说不定我俩又会有一番竞争呢!不料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了。崔老师发来微信:“没问题!我让给您。”我立即推辞道:“还是等您收到以后再说罢。”因我知道,拍下的劵品往往要积累一定数额后才会寄出的。这可以理解。到那时,事过境迁也就冷了。没想到,几天后,拍主竟把崔老师拍下的券品直接寄给我了。于是就发生了拙文开头的那一幕。
崔老师割爱相让,我很感动,同时又觉不安,于是我再三道谢并发去一个红包,内装30元,姑且表示一点心意吧。可红包发出后,总不见动静。一再请求,崔老师才发来微信,写道:“别客气!一枚门票,一个小小的见面礼!”啊!见面礼。崔老师的话,让我一下子又想起在鄂州会展期间的情景。来自山南海北的劵友,初次见面,就像久别的亲人一样,非常热情,许多人还会给对方赠送一份“见面礼”,或是门券,或是券刊,礼轻义重,温暖如春。作为券坛的一名新兵,第一次参加全国券展盛会,我也收到了多位师友赠送的“见面礼”,就更别提组委会给每位代表赠送的大礼包了,都让我欣喜不已,大有天下券友一家亲之感。
盛情难却,后会有期。山高水长,友谊常青。想到门券收藏研究网正在为二十届券展征文,遂写此小文以记,留作永久的纪念。
尊敬的崔利民老师,再次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