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行(1)武汉游
序言
2021年10月初,根据中国收藏家协会票证委员会门券部的通知,全国第二十届门券收藏展览于10月22日至24日在湖北鄂州博物馆举行,由于疫情影响,这是展览由2020年9月两次延期后的决定。作为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我随时做好准备,前往参加有关活动。
月初,和在太原的妹妹商量,借此次参会之际,会后相约一同去湖北恩施大峡谷和神农架旅游,并委托她认真做好旅游攻略,以便我专心做好会议资料的准备工作。在这方面,妹妹是行家,她经过网上认真筛选,反复磋商,最终确定了游览线路和接待旅行社。随着国庆黄金周的火热推进,笼罩在人们心头的疫情阴影仿佛已消散,我们预订了10月25日至11月1日湖北恩施大峡谷、神农架及宜昌两坝一峡七晚八日游的旅游行程,连往返日期的车票及武汉一日游的费用都成交了。
10月19日晚,我和夫人前往平遥火车站,准备乘车前往石家庄,转乘前往武昌的列车出行。然而,刚进车站就被告知,列车由于山西前段大雨造成线路损坏维修,晚点三个小时,根本赶不上转乘时间,虽然,办理了退票和改签手续,但第二天的计划全被打乱。无奈,10月20日中午,我们改为从平遥古城站坐动车前往石家庄,下午利用等车的时间,前往华北烈士陵园,瞻仰了白求恩和柯棣华墓,参观了白求恩及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对为中国抗日战争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国际主义战士,表达了敬仰之情。
当晚11点48分,乘坐Z207次列车卧铺车厢,于次日早到达湖北武昌东站。
白求恩及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
白求恩塑像
柯棣华塑像
一、武汉游
我于1994年和2007年曾两次到过武汉,但由于夫人是第一次去,所以决定陪她游览一天,事先已预定了10月20日的当地一日游行程,并交纳了每人160元的费用,但由于列车晚点,被耽误了。按照计划,我们21日下午就要到达鄂州,如果参加完一日游,时间就赶不上了,因此,只能放弃参团,改为在武汉自助半日游,为此,损失了160元的参团车位费。
下车后,在车站转运中心附近,找到一家“老汉口”餐厅,专门点了热干面品尝。记得去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袭击武汉,武汉全市封城,电视采访镜头前,许多人都表示,封城解除后,第一个愿望,就是上街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这个印象太深刻了,以致将品尝热干面,也列入去武汉的重要体验项目。
热干面既不同于山西的水煮面,也不同于凉面,它是在水煮到七八成熟时捞出快速降温,并均匀的抹上油,再加上配料,芝麻酱、榨菜丁、味精、鸡汤、葱、姜等十余种调料一块搅拌,一碗色、香、味俱佳的热干面就可食用了。味道类似麻酱面,但水分要少,口感稍硬。由于热干面是武汉人早餐的首选小吃,对武汉人来说,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小吃,而是一种家乡情怀。
老汉口餐厅
热干面
饭后,我们选择了就近的三个景点: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武昌起义纪念馆。前两处我都去过,第三处则是弥补先前的遗憾。
第一站:武昌起义纪念馆
坐公交两站就到了黄鹤楼东门。旁边是著名的首义广场。我们首先参观了广场北边的武昌起义纪念馆,这里是武汉辛亥首义文化的标志性景观。
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即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阅马场,南面是首义广场。因旧址红墙红瓦,武汉人称之为"红楼"。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因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起义纪念馆门前
宋庆龄题写的馆名
红楼前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敢为天下先,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在此组建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起义赢得了全国的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土崩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馆内现有两个主题性的基本陈列:一是《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以旧址“红楼”为载体,复原和再现了都督府成立初期的场景与风貌。二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布置于旧址西配楼,展品包括文物真迹、历史图片、美术作品以及图表、模型和场景等,全景式地展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恢弘壮阔的历史。
通过身临其境的参观,认真听讲解员介绍,使我对辛亥革命的事件起因和发展及重要人物的历史贡献,有了新的更加深刻的认识。
红楼内场景
西配楼展室
孙中山雕像
孙中山与黎元洪
末代小皇帝
参观完武昌起义纪念馆,沿着中轴线向南前行,经过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等多个纪念性雕塑,穿越首义广场,就来到了辛亥革命博物馆。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外形设计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特色,高台大屋顶的架构,几何形外观和"楚国红"色调,寓意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俯瞰呈V字造型,寓意胜利和武汉的腾飞。
辛亥革命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米,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是现有辛亥革命专题博物馆中规模最大、陈列科技含量最高、复原场景最多的展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入参观,只在外面拍照留念。
武昌起义群雕
辛亥革命博物馆前广场
辛亥革命博物馆
武昌起义纪念馆门票(现免费免票)
辛亥革命博物馆门票(现免费免票)
第二站:黄鹤楼
黄鹤楼是武汉最具代表性的打卡地,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历代名士,每每登楼兴叹,吟诗作赋,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更使黄鹤楼名声大振。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1981年10月重建,1985年6月落成,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60个翘角凌空舒展,形如黄鹤,展翅欲飞。屋面全部用黄色琉璃瓦覆盖,整座楼雄浑之中不失精巧,飞檐翘角,富有变化的韵味和美感,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
进入楼内,一楼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拾阶而上, 二、三、四层外均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当天的天气格外晴朗,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天际线上现代化的高楼鳞次栉比。每上一层楼顿觉视野更加开阔,眺望长江滚滚奔流,“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景象,令人诗情激荡,豪情奔放。这大概就是黄鹤楼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的原因之所在。
黄鹤楼公园很大,小景观处处可见,但由于还有参观点,只能匆匆而过。
黄鹤楼前
一楼大厅内的陶瓷壁画
俯瞰公园
远眺白云阁
长江两岸
楼前表演
黄鹤楼现用半价票(35元)
第三站: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武汉市境内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动工兴建; 1957年10月15日通车运营,主桥全长1155.5米;上层桥面为双向四车道,下层为双线铁轨。1956年6月,毛泽东从长沙到武汉,第一次游泳横渡长江,当时武汉长江大桥已初见轮廓,毛泽东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词,其中广为传诵的一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描写武汉长江大桥的气势和重要作用。1957年9月6日,毛泽东第三次来到武汉长江大桥工地视察,并兴致勃勃地从汉阳桥头一路步行到了武昌桥头,可见其当时喜悦的心情。
我们从黄鹤楼正门出来步行不远,就到达了桥头。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两端桥头堡,各高35米,大桥的建设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帮助,整座大桥充满了厚实的俄式风格。附属建筑和各种装饰,都协调精美,虽然已经建成六十多年了,但整个大桥巍然屹立,气势雄宏。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现在还可以步行走过整个桥面。站在桥头,居高临下,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天地苍茫一片,使人浮想联翩。
进入桥头堡,里面有个小型纪念馆,陈列有一些图板。从底层大厅至顶亭,共7层,有电动升降梯供行人上下,五元钱可以坐一个单程。为了留下一张门票收藏,夫人和桥头上面的购票员协商,能否留下存根,他一脸的霸气,不容分说。然而下到桥底,和下面的售票员交涉,却意外地给予通融,立马掏钱又买了一张,总算不虚此行
桥头堡
桥上眺望
纪念馆展板
桥头堡一层大厅
桥下留影
现用电梯券
结束了武汉的游览,我们乘坐动车于下午五点多到达了展会接待地点,鄂州市凤凰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