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办报之路(二十七)
张占芝
在《旅游与收藏》第29期的第一版上,刊登了《中国当代收藏家辞典》的信息。虽然说现在对这本书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出版者是高人,他不但有出版的能力,还能抓住收藏家的心。那个时候不象现在,每位藏家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别说在书上给自己留几行字,多大的场面都经历过。刘主编对我说,那时谁要是上书上报纸了,那可是老大的事了,是自己最大的荣耀。出版商可能也是收藏界的人,他知道同行们需要这个,于是印出表格向全国发放,甚至触角已经伸向了全球华人。把表格收回后编辑成书,里面有了自己的辞条,那是很诱人的,必须得购买呀。这种书真有它的实用性,特别是需要扩大交流的藏友,通过书的传播,认识了不少同好。
现在有些成就的藏家,很多人都有出书的打算,但绝大多数人实现不了。找家出版社买个书号不是难事,难的是书印出来了找不到买主,别说赚钱就是收回成本都是难上加难。《中国当代收藏家辞典》值得借鉴,别管咋地人家书出来了,还不止一个版本。
刘主编在集烟标的时候,也出版过《烟标收藏大全》,那个时候他在烟标收藏界的影响力大呀,几乎到了一呼百应的地步。书还没印出来,成本已经回来了。这都是成功的经验,有些条件缺一不可。
今天我要写的集中在小报第三版的集友名录上,在序号338出现了我熟悉的名字,上海的周介明老师。这位可算是券界又一棵长青树了。我参加门券交流会就见到了他,近些年更是活跃,各地的门券盛会都会出现他的身影,东北就来过多次。以前还会带几本门券交流,现在是以旅游为主了。
348号是福州的刘春考先生,我听刘主偏多次提起他。刘先生也是门券和烟标都集的爱好者,寄来过很多当时很盛行的日本观光标和纪念标交流,关系很不错。我上次提到过刘主编与安徽一位朱姓的朋友,双方用门券藏品和烟标藏品进行了互换。这件事还没有过去一年,福州的刘先生提出了与刘主编藏品互换的要求。
刘主编与安徽集友交换后,又抓紧收藏门券,也达到了七八千种。当时对门券的质量要求不高,大家都是以集数量为主。烟标的诱惑力太大了,刘主编又用门券和旅游方面的藏品与福州刘先生换了烟标。
我说刘主编没有长性,不应该两次放弃门券藏品,他听后不以为然,理由是当时虽然兼集门券,但一直认为是小儿科,无法与强大的烟标相比,自己并没有错。如果不是那年害的那场病,他也不会离烟标而去的。现在玩门券这么上心,也是有意补偿对门券的亏欠,打算把余生都交给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