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征文落幕前的随想
钱宝林
评委们从现在开始,就要紧张地为全国第二十届国展征文打分了,评出谁的稿件为优秀,暂还是个未知数,但不管评出谁,已经不重要了。我们的心里都很坦然。因为,参与了,说明你的那颗心是火热的。还有参与回贴的券友老师们的精言妙语,亦让我萦怀,时时地感动着。我在这里也是按捺不住,想说说有关征文前后的感想,算是征文编辑的一个小结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随着全国第二十届旅游门券展览在湖北鄂州圆满收官,门券收藏研究网为配合此次国展的征文活动也将徐徐降下帷幕。这期间,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感动瞬间,而文字留下的是永恒的记忆,是现代任何媒体都不能够取代的途径。
还是我们网站站长有眼光,看准了机遇,在二十届国展临近时,果断地决定举办这个征文活动,让大家敞开心扉地诉说自己心中的情愫。
我们经历了那么多,曲折、蜿蜒、坎坷。欣喜、舒畅、欢聚。这都是为了我们的一个共同爱好,收藏门券。而收藏门券的过程,又涵盖和碰撞出怎样的大千世界啊!看着繁花似锦的一框框券集,欣赏贴片中每一个细节,仔细品鉴一枚枚不多见的门票。尤为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券友们的相聚,真诚打动了地域的分界,真情把口语变成了乡音。那是何等的兴奋、又是何等的幸福和自豪啊!
是谁发现了她的存在?是谁发现了她的秘密?是谁发现了她的价值?又是谁将她发扬光大?毋庸置疑,那是时代的潮流,那就是我们自已。一弦一柱倾注了我们三十多年层出不穷、锲而不舍、艰辛跋涉的努力,才有了一届比一届的辉煌。而记载券届全面发展轨迹的,当属门券收藏研究网的文字记录和图片记载。
每一位码字的人都不是生来就会。它和其他行当一样,都是在艰难的摸索实践中成长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是适用的。就我个人而言,写了快四十年了,我还在学习读书。可巧的是,就在上个星期五,我去市实验小学接我的孙子放学,正好碰到原承德报社的老总刘志武先生,他也是接孙女放学的。我们的年龄相仿,聊起了当年。1983年,他作为报社工财组组长到我所在的承德长途汽车站采访,知道我是秘书后,他干脆地对我说:稿子你写吧,写好了交给我。没两天,我人生的第一篇稿子变成铅字见报了。其实,稿件登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后来,报纸的铅字就像勾魂的挠钩,把我的心抓了过去。百十来字的新闻,几百字上千字的稿子你要反复琢磨,漫长的路,有时看不到尽头。有时,躺在被窝里,突然想起一个词或是一句话,翻身爬起来,打开灯,匆匆地拿起笔记下来。所以,我特别知道爬格子人的辛苦。
观察生活,贴近人物,注意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再用你所积累的丰富语言,恰当地描绘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环境描写,凡能够烘托主题,为主题服务的都可为我所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都是为了体现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传播出正能量。万士孙的《见面礼》,一张小小的门票,却弘扬了大大的券友之间的情谊精神。李新建的《感动》,通过场景的描述,简单的对话,刻画出了券界领头羊的精神境界。丁鸣的《千里走单骑》则反映了自己热爱集藏门券,千里会亲朋的心路历程。胡保平的《我看全国第二十届门券大展》则站在券界的高度来审视这届国展,催人奋进。李金燕的《结友凭机缘 门券一线穿》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券界大家庭的温暖,以及通过门券结识券友的喜悦。顾宗玲、周新娥的文章,表达了未到现场的遗憾和对国展的倾心关注以及对券友间情谊的良好祝愿。所有这些,当然还有王继平得奖后的喜悦、钟杰的学习心得及奋斗前瞻,周永强一组清凉山门券勾起的喜爱和亲情、张占芝的从十九届到二十届的学习之路、许彤对券集名称的串联赞誉和刘运峰对王建池先进组织典型发言的浓缩,都是对二十届国展成功举办的赞美。还有就是彭水珍老师具有教科书般的创作体会。一篇《红楼问茶》举惊四座,惠及多少人我不知道,但我更有理由相信,她会给予券界更多的启迪及思路的拓展,开辟了通向罗马的条条大路。
11月28日晚,终于又收到鄂州熊斌的一篇征文稿,知道他非常忙,中间也用调侃的语言催过他一次。因为这是我们在鄂州回程的时候,从他送我们的车上已经约定的。《办展百味》中,我们读到的是个平淡的熊斌,豁达的熊斌,热情的熊斌,负责的熊斌。就他的专业而言,我们相信,凡是委托交给他的案子,你就放心吧,他一定会像办我们的二十届国展一样,尽心竭力地完成所赋予他的使命。
感动还是一个接着一个。山西的王丽荣的征文29日晚发到我的邮箱,原以为熊斌秘书长的征文是最后一篇。王丽荣老师发来的这篇《观看全国第二十届券展直播有感》文稿让我很高兴。根据内容我又配了几张图片以增色,夜里子时后发给了责任编辑张宝贵老师。
30日上午,正在家里看世乒赛直播,王建池站长又给我传来一稿,他告诉我,是刘铭元老先生写的,本来他有病,需要静养,但还是凭着那份关心和热爱之心写了这篇征文。
我打开文件,细读起来。开始的文字,有点让人窒息。一个从死亡线上回归的人,真的让人庆幸。接下来的文字是让人心痛。心里装着二十届,那么吃力地补课,这是多大的毅力和精神啊!1933年出生,88岁的高龄,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说他是“券痴”则一点也不为过。最后就是深深地敬意和感动了。任是凭着他的执著和爱心,完成了券研网组织的这次征文活动。我们为有这样的耄耋老人的热忱而鼓掌欢呼!
编辑好刘老的征文,看手机,王建池站长又给我转发过来一条微信:王会长您好!天气冷了,注意保暖,室内暖气暖和吗?我还在连续服中药,很见效,身体逐渐好转,放心!券研网的活动,每次都积极参加,这次征文,我也要积极参加,身不由己,但我还是坚持写了,断断续续,用了四天才写完,晚上睡不好,每天靠服安定入睡。今发给您过目,不必多用时间,如有修改也别让我看了,由您做主,代我发钱部长,有您这靠山我什么都放心,谢谢王会长!辛苦了!说句实在话,我不能再用脑了,代问钱部长好!辛苦了!(征文是儿子打的,邮件是老伴打的)刘铭元
此次征文的最后一篇,是东北汉子刘洪利代表东北券人发表的一篇庄严的宣言书,他所发布的感言很有代表性,他不仅代表东北,而且代表了全国大多数券友的心声。三省联袂,通达全国。旅游交流、活动交流,门券交流,为券界做更多的事。在追求门券收藏数量的同时,更要追求门券质量的同步发展,这样的收藏才有乐趣,才有意义。
鄂州之凤凰台,那是浴火的凤凰,是涅槃的凤凰。
衣带渐宽、蓦然回首。
券研网,搭建的不仅仅是学习、交友、交流、研讨的平台,他更像是一个任一切爱好者展演的大舞台。也正是由于众多的爱好券研网和那些爬格子的人,把无限的情感和热情都倾注到了字里行间,因此,也才有了券研网的辉煌。他们都是默默地耕耘者和奉献者,更是我们的崇敬者和赞扬者。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奉三无私”是悬挂在避暑山庄无暑清凉大殿里的一块匾额,它可以说是康熙和乾隆皇帝的座右铭。他们表示要像天、地、日月一样无私地奉献和服务于中华百姓,让百姓永久地安居乐业。券研网也将继续奉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广大券友提供一块祥和快乐的热土,共同打造我们和谐的家园。融入国家发展的滚滚洪流。
再过二年,又是一届全新的国展会亮相,我们将以更加华美的词句,来描述我们倾心追求的那一份心愿,那一份美好!
航向已定,众人划桨,迎风破浪,勇往直前!